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劉克襄老師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二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劉克襄教授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cwcmf.org.tw/join/ ),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劉克襄教授目前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綽號鳥人,長期從事自然生態寫作。自詡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創作範圍涵蓋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等,著作超過四十本。劉克襄教授亦為『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其第一本鐵道著作《11元的鐵道旅行》也在其他選書委員共同推舉下進入本次徵文比賽書單,同時也是中國時報開卷版2009年年度好書。這本書是劉教授近年來將觸角延伸至人文踏查、鐵道風情的新嘗試。在本次閱讀分享會劉教授將分享他閱讀旅行書和指南的經驗,並引領各位聽眾如何用「一雙腳凸全台灣」探索台灣、發現自己。

這場以「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的講座將於4月3日(六)下午2點30分,於賴和紀念館(地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電話:04-7241664)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除了公開播映活動MV及活動主體曲之外,並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二場將由劉克襄教授主講,講題為「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活動精彩絕倫,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二場
時間:2010年4月3日(六)14:30~17:30
主講人:劉克襄(東華大學駐校作家、『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
講題:「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
地點:賴和紀念館
地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電話:04-7241664
主辦: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
協辦: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作者介紹:
劉克襄,台灣台中縣烏日鄉人。中國文化學院(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美洲版、《中國時報》等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心執行副主任,目前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綽號鳥人,長期從事自然生態寫作。自詡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創作範圍涵蓋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等,著作超過四十本。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和吳魯芹散文獎等。最新著作《11元的鐵道旅行》為本次徵文比賽選書,亦是中國時報開卷版2009年年度好書。

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 閱讀分享會

第四場
時間:2010年4月24日(六)14:00~17:00
主講人:詹偉雄
講題:「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
地點:MASA TAKAO瑪莎打狗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
電話:07-7264503
協辦:高雄市文化局
email報名: cwcmf1950@gmail.com(請註用姓名/場次)
報名專線: (02)2363-3703
>>網路報名

==================================
第一場 MV首映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
講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 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
電話:02-22539712

第二場 MV首映
時 間:2010年4月3日(六)14:30~17:30
主講人:劉克襄
講題:「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
地點:賴和紀念館
地 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電話:04-7241664
協辦: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第三場
時間:2010年4月10日(六)14:00~17:00
主講人:平路
講題:「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
地點:台東兒童故事館
地址:台東市大同路103號
電話:089-323319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一場將由柯裕棻教授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活動精彩可期,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十五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二千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柯裕棻教授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著作有《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冰箱》、《批判的連結》等。柯裕棻教授同時亦是這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柯裕棻教授在徵文比賽啟動記這會上說:「我接到(陳文成基金會)的邀請之後沒想過拒絕,因為我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與陳文成博士產生關係。作為台東人,習慣了綠島的存在,沒有想過綠島不存在的海景.....」,「我看人權之路(徵文比賽選書書)時,想到的是我們應該更知道裡面發生甚麼事,而不是只知道它在那裡;就像我們應該知道還有甚麼角度可以更理解台灣,而不只是知道台灣在哪裡。」而在這次的分享會,柯教授將更進一步與聽眾分享還可以從什麼角度理解台灣,如何從閱讀台灣當中,發現自己。

這場以「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的講座將於三月二十七日下午2點,於江子翠劇場(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電話:02-22539712)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閱讀分享會,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一場將由柯裕棻教授主講,講題為「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活動精彩可期,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一場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
講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捷運江子翠站5號出口)
電話:02-22539712


作者介紹:

柯裕棻,台灣台東人,原籍台灣彰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大眾傳播藝術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著有散文集《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短篇小說集《冰箱》,主編評論集《批判的連結》。

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一]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教授
講 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捷運江子翠站5號出口)
報名專線:02-2363-3703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合主辦,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增加青年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本次閱讀分享會主講者柯裕棻教授,是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著作有《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冰箱》、《批判的連結》等。

柯裕棻亦是這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她在記者會上說:「我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與陳文成博士產生關係。身為台東人,習慣了(50年代政治犯集中營)綠島的存 在,沒有想過綠島不存在的海景.....」,「我看人權之路(徵文比賽選書書)時,想到的 是我們應該更知道綠島發生甚麼事,而不是只知道它在那裡;就像我們應該知道還有甚麼角度可以更理解台灣,而不只是知道台灣在哪裡。」

這次的分享會,柯教授將更進一步與聽眾分享還可以從什麼角度理解台灣,如何從閱讀台灣當中,發現自己。

「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的講座將於3月27日下午2點,於江之翠劇場(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電話:02-22539712)登場。江之翠劇團是國際知名的南管劇團,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劇場雅致,空間質地佳,歡迎蒞臨。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閱讀分享會,邀請作家暢談「閱讀與探索」的經驗,第一場就是柯裕棻教授主講「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


線上報名>>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記者會活動照片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2010/01/21專題報導



啟動閱讀台灣,書寫探索自己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右起)傅月庵、柯裕棻、詹偉雄/攝影/關魚

我們,共同生活在「台灣」諸島。每個人的「台灣意識」,卻因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機緣與抉擇,衍生出千萬種形狀、色彩與氣味。為了帶動新世代思索台灣意識的多元可能性,透過閱讀和寫作促進跨世代的對話,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手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邀集五位作家組成選書委員會,精選出 49 本台灣書單,凡35歲以下具中華民國國籍的青年均有資格撰寫讀書心得參賽,首獎最高可獨得15萬元獎金。

閱讀報導全文: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100121/1460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FAQ 常見問題集

Q:本人為1974年8月後出生,不知是否符合貴會徵文組別「大學及社會青年組:18歲以上、35歲以下,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年」之參賽資格規定?
A:感謝您對本徵文比賽的支持。
本徵文比賽參賽資格詳細規定如下:
「中學組:未滿18歲,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少年」係指1992年7月2日(含當日)以後出生之青年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18歲以上、35歲以下,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年」係指1975年7月2日(含當日)以後出生之青年為準。
很抱歉,您並未符合徵文比賽之參賽資格。
倘若您對本徵文活動仍然十分感興趣,本基金會竭誠歡迎您參與番外組,共襄盛舉。

Q:本人想要參加貴會舉辦的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徵文比賽,煩請推薦書籍?
A:本徵文比賽有49本推薦書籍,請進入下方連結,點選書單,從裡面選擇您喜歡書籍閱讀參賽。謝謝![活動簡章]

Q:請問什麼是『番外組』?如何參與?
A:就如同漫畫正文後面所附的番外篇一樣,本徵文比賽應眾多朋友要求在正式參賽組別以外新增一組『番外組』。『番外組』,也就是非正式比賽,希望邀請徵文比賽資格限制(15~35歲具備本國國籍的青年)以外的朋友參加。參加番外組的朋友並不需從書單上挑選書籍寫作,字數、體裁、形式不拘。雖然是非正式比賽,番外組還是有機會獲得主辦單位提供的獎品。歡迎踴躍來稿。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文化看板-「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中國時報(2010-03-08)


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拓展閱讀台灣之風氣。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期許透過閱讀和書寫,讓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參賽者需從主辦單位提供之書單當中挑選書籍閱讀後,撰寫心得感想,題目自訂,體裁、形式不拘。組別及字數規定,中學組為1000~3000字,大學及社會青年組為2500~5000字。最高獎金可獨得15萬元,4月20日開始收件,5月20日截止。徵文辦法詳見「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官網。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01%20112010030800308,00.html

選書委員會召集人的話

多元而豐饒的美麗之島

/傅月庵(「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會召集人)

接到基金會打來的電話,邀我當選書召集人。我的心裡很有些惶恐。

惶恐的是,基金會的事,尤其陳文成博士基金會,說什麼也不能推辭,更何況是這樣有意義的一個活動。陳博士過世將30年了。30年來,從少年到中年,我又曾直接幫基金會做過什麼呢?

只是,開書單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因無他,閱讀是件再主觀不過的事,這人覺得好、有啟發的書,換了一個人來讀,就未必那麼吸引人了。這或許也就是為何當年胡適發表〈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梁啟超認為文不對題,接著也開了一個〈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卻還是有人說不好的原因吧。

更何況,到了今天,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台灣,且往往是不容侵犯的。藍色的台灣與綠色的台灣,幾乎沒有對話的空間。在這種前提下,為「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開列一份50本書的書單。其困難可知。我的惶恐絕非沒有道理。

儘管有這樣多的惶恐,最終我還是接下了選書召集人的任務。

我很快地找來了幾位我素所欽佩且於台灣主題閱讀都有著豐富經驗的朋友:陳柔縉、柯裕棻、詹偉雄、劉克襄,加上我,五個人各自開列出自認為可以讓15~35歲的年輕朋友透過閱讀而瞭解自己的台灣主題書單。同時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討論溝通,最後彙整出一份包含49本書籍的書單,同時賦予這份書單以本質的意義。大體而言,這一份書單的意義有幾:

第一、我們並不避諱主觀,也不強調這份書單的完整性。我們清楚瞭解,台灣之美絕非49本書所能完全涵蓋,也因此,這份書單僅代表五位台灣四、五、六年級生「主觀的偏見」。我們認為閱讀這49本書籍的任何一本,當有助於年輕朋友能更深入地理解台灣這片土地,從而以各種行動與這塊島嶼對話。且儘管是「偏見」,但因這是「第一屆」活動,由五人的「偏見」打頭陣,到了明年,還會有第二屆的「偏見」加入,第三年、第四年……,只要活動繼續下去,「偏見」將會不斷累積;你的偏見我的偏見他的偏見通通匯聚一處,就像江河匯成了海洋,台灣全貌自將完整呈現。到了那時候,「偏見」也就不再是「偏見」了。

第二、我們認為,無論是自然的山海大地、生物植披,或是人文的種族信仰、風俗人情,「多元而豐饒」乃是台灣最大的特色。也正是這一特色,讓台灣過去四百年裡,儘管一路坎坷,飽經憂患,最後卻還能柳暗花明,撥雲見日。多元豐饒始見其堅韌!也因此,我們期望這份書單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呈現這一特色。換言之,這份書單所要做的,絕非想要甄別「誰才是台灣人?什麼才是台灣?」而是企望說明「這也是台灣人,這些都是台灣!」此所以書單作者有外國人有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有老有少有男女生者死者;內容則自然生態文學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傳記旅遊無所不包了。

第三、「多元而豐饒」固然是台灣最大特色,我們卻也不能不承認,由於意識型態的衝突、經濟掛帥的發展策略,台灣的多元與豐饒——無論自然生態或人文景觀——都面臨日漸萎縮的危機。追溯這一危機的根源,則在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都缺乏一種「同情的理解」。這一「同情的理解」恰恰正是「人權」兩字的最根本詮釋:「因為我不想被這樣,所以我也不會對別人這樣。」也因此,我們特別將基金會所出版的《人權之路》列為首要的「種子書」,希望由它帶領其它書籍落地生根,讓更寬廣的人權理念在年輕朋友的內心裡萌芽成長。

有人曾問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H. Mallory):為何不計代價,一定要去攀爬聖母峰?他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同樣地,「因為台灣在這裡」,所以我們勇敢地開列了這樣一份充滿「主觀的偏見」的書單。同時相信,書單的開列、活動的開展便是對話的開始,透過對話,經由書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將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從而繼續開放出更多元而豐饒的花朵出來。美麗之島自將更加美麗!


http://blog.chinatimes.com/whoami/archive/2010/03/15/47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