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鳳凰網報導


〔鳳凰網記者麻念台/高珮詠台北特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美國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在2011年舉辦第2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決選出39本推薦書籍,讓參賽青年自由挑選閱讀,書寫心得感想。
該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表示,比賽宗旨是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讓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了解,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徵文比賽分成社會組與中學組,首獎15萬元,以及優選4名,各5萬元,總獎金逾60萬元的數十個獎勵名額。
張龍僑並宣布,將於78月份在全國各地舉行近20場閱讀分享會,讓閱讀的種子能在偏鄉發芽。
本年度選書委員會召集人陳雨航表示,比賽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書單的焦點主題以人與土地為主軸,特別選出39本書,內容包含人權、勞動階層、同志等各種面向的書籍,期盼從各個視野來看待台灣這塊土地。


自左上至右下為本年度選書委員會召集人陳雨航、作家張娟芬、去年中學組首獎得主楊張建南與去年青年組首獎得主李佳達。(歸鴻亭攝影)

作家張娟芬提出,藉由此活動,是為了讓大眾思考閱讀的意義以及學習閱讀台灣,從書中看到台灣的社會意識和社會運動的標誌。她說,在《殺戮的艱難》的撰寫過 程裡面,感受到死刑犯給她的震撼性,犯人在死亡的「光芒」之下,有著一股奇特的黯淡。從官僚的角度來看待死刑犯時,每個人都會說自己沒有殺人,那為什麼還 會有人死,原來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只是扮演執行死刑過程的一個小螺絲釘,只是將自己當成一種工具,那他們和電椅有什麼差別,令人省思。
此外,去年 徵文比賽青年組首獎得主李佳達提到,他是完全的環境運動者,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社會問題,如蘇花高的事件,並不是要贊成或反對,而是讓民眾認識蘇花高。他 認為,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切入社會的角度,讓自己的發揮到最大的效益。去年得獎作品〈不靠海的討海人〉,是他要替吉貝島的居民把他們的土地拿回 來,為了研究整個事件,他蒐集很多資料,最後讓他覺得自己才是討海人,形成主客交換的感覺,這就是他寫〈不靠海的討海人〉的動機。
另一方面,去年中學組首獎得主楊張建南,他是一位鄒族的少年,他從小就想爬完台灣百岳,目前已完成60幾座,所以他選了《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他認為原住民在社會上比較弱勢,自己應該要去爭取,否則會失去很多東西。


2"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39本推薦書籍。(歸鴻亭攝影)

39 本推薦書籍為《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一代醫人杜聰明-開台第一位博士》、《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 史話》、《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王育德自傳》、《冊頁流 轉》、《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外島書》、《有一種鳥或人-周夢蝶詩文集》、《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 察》、《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沙河悲歌》、《放生》、《林秀子一家》、《青春之歌》、《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 花岡初子的故事》、《宮前町九十番地》、《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海神家族》、《殺戮的艱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 正年間》、《陳樹菊-不凡的慷慨》、《無花果》、《童年與解放(衍本)》、《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漫走,在熊的國度》、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摩鐵路之城》、《鄭清文短篇小說選》、《擁抱玫瑰少年》、《賴和小說集》、《濕地 石化 島嶼想像》與《雙鄉記-葉盛吉傳:青春 徬徨 探索 實踐與悲劇》。
這次徵文比賽無年齡、國別限制,只要能閱讀與書寫正體中文均歡迎參加,詳情可至「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參閱活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