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陳文成博士紀念獎:李佳達


不靠海的討海人/ 李佳達


從小,我也想當個討海人。但那不是因為我生長在一個被海洋環繞的島嶼,我想像海洋的方式,是透過日本漫畫「海賊王」的主角,船長「魯夫」以及他那一船擁有各種特異功能的伙伴,一起航向充滿寶藏和冒險的「偉大航路」。這樣的旅程,會在每週三我家隔壁的租書店發生…如果作者沒有拖稿的話。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優選:阮賢助



悠悠大傑巔/阮賢助



只要拿到任何一本有關平埔族的著作,我首先一定會尋找「大傑巔社」在書裡的論述脈絡為何,除了遷徙,有另外的探討嗎?《我是不是平埔人DIY》這本書是好幾年前奮力追蹤他們的足跡時買的,當時我顯得有些焦慮,因為那趟追尋不是諸如「增長知識」之類的愜意知性之旅,我渴望我能夠是他們的未來!渴望我的血肉蘊含數千數萬載的台灣風與土。曾經有人"誤" 以為我是原住民,忍不住竊喜下,立刻回說:「我是馬卡道族的!或許也是西拉雅族!」。也曾經夢到身處一個大傑巔社的正名運動場合,在族人的簇擁上,我不顧親友的反對,當場脫掉衣服,換上我族傳統服飾,用族語振臂急呼:出草不義漢人政府!將祖靈迎回祖地!一顆子彈飛來,我驚醒而起,埋首悲泣,自問我到底能成為什麼?又到底是誰?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優選:張俐璇


頭家娘/張俐璇


「頭家娘」不只是頭家的另一半,少了她,所謂的「台灣經驗」也就少了一半。


——高承恕《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


他們都叫我媽「頭家娘」。

我不知道這其中,有多少人是知道我媽本名的。我只知道我媽崇拜名女人,譬如,她最欣賞殷琪。這一點,讓身為她女兒的我,非常不好意思老老實實地承認其實自己更喜歡看孫芸芸。雖然一樣都是以資本主義財團為基底,但是所代表的能量方向就是不一樣。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優選:廖宏杰


《孽子》讀後感—
寫給前輩、後輩,以及我自己

/廖宏杰




放逐到哪裡?

我真正接觸到《孽子》,應是2003年公視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的電視劇。在這之前,白先勇所著長篇小說鉅作《孽子》,我只是聽聞有這麼一部男同志經典,卻從沒有讀過。當時電視劇好紅,飾演李青的范植偉、吳敏的張孝全,變成了同志圈裡的夢中情人;而主要場景新公園,亦在逐漸沒落的階段,因此部大戲起死回生,火紅了起來。不過有趣的是,那時我問過許多人,大多是我這一輩,甚至更年輕的世代,他們都沒有讀過原著,幾乎所有對於《孽子》的印象,皆是來自於連續劇。

2010年的現在,我已讀過《孽子》原著,今因「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又重讀了一次。新公園改成二二八紀念公園,大家還是習慣叫它新公園,或戲稱「公司」,到新公園我們都說:「去公司打卡上班。」再度造訪新公園,裡頭燈火通明,黑夜如晝,宵禁也解除了,四周圍牆不再,讓大家更方便進出。但對於男同志而言,白先勇筆下的王國已式微。其實在4、5年前男同志已經很少再去那裡,公視《孽子》播出的效應,只讓新公園迴光返照,隨著戲的下檔與網路交友白熱化,新公園已非男同志的重要場域,它比較像是一個精神地標,懷舊的象徵。郭老說:「總是這樣的,你們以為外面的世界很大麼?有一天,總有那麼一天,你們仍舊會乖乖的飛回咱們自己這個老窩裏來。」

鳥,都飛到那兒去了呢?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優選:漂鳥


留鳥,候鳥──
「鐘點管家」與「家務移工」的保護色


/漂鳥


由內壢北上的區間車預計九點整準時啟動。我與母親頂著春末艷陽,沿著泥灰色的月台並肩疾行,趕在最後一分一秒跳上最末節車廂,然後迅速地揀了個足以容納兩人的位子坐下,一面等待火車離站一面順著絲微紛亂的呼吸,直到空調稍稍蒸發髮際涔涔汗水,才感受到空曠車廂內的舒適愜意。

留鳥,候鳥──
「鐘點管家」與「家務移工」的保護色

╱鍾逸霖



由內壢北上的區間車預計九點整準時啟動。我與母親頂著春末艷陽,沿著泥灰色的月台並肩疾行,趕在最後一分一秒跳上最末節車廂,然後迅速地揀了個足以容納兩人的位子坐下,一面等待火車離站一面順著絲微紛亂的呼吸,直到空調稍稍蒸發髮際涔涔汗水,才感受到空曠車廂內的舒適愜意。

約莫前年七月中旬,出於經濟上的考量,父母決定放棄租賃狹小、生活品質不佳公寓,搬離街景繁華的台北市區,來到閒置十多年位於內壢火車站附近的社區自宅。起初少了捷運、公車這些便捷的交通網絡,我這個被台北物質設備慣壞的城市小孩只懂得抱怨,並不明瞭其實最辛苦的是身旁那個上了台北還要騎著機車四處打掃討生活的母親。

我轉頭望向她,習慣性地問道:「媽,今天是做哪一家?」當下,我沒意會到這句話在公共場合將挑動她敏感的神經。她忽然板起臉,要求我別在火車上提起這類話題,我淡淡地「喔」了一聲,眼神飄往對座的窗外光景,腦海裡閃過一段不那麼令人快樂回憶……

國小三年級的暑假結束,新的學期在繁瑣的資料填寫中開始。晚上用餐時間結束,我拿著幾張空白的學生資料表推到爸爸面前,他叨唸了幾聲不甘願的話語,同時將自己與媽媽的相關資料填寫上去,就在填寫到母親職業欄的時候,他頓然停下手中的原子筆,很有默契地與坐在一旁的媽媽面面向覷,用閩南語問道:「這要寫啥?」媽媽自嘲地撇嘴哼笑,爸爸則在資料表上留下了空白。

隔天下午自習課時間,導師用清亮嚴肅的音調喚起我的名字,我起立並瞥見她桌上一大疊學生資料,揣想著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跟爸爸昨日留下的那欄空白有關?果不其然,導師劈頭就問道:「妳媽到底是做什麼的?」老師的疑問也正好是我心中的一大問號,印象中從媽媽大病初癒後的那年起,她透過鄰居朋友的介紹,找到幾家每週時間固定的打掃工作,從此開始了在台北市區內奔走的「鐘點管家」生涯。可是,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這樣的工作該稱為什麼才好,只是偏著頭想了一下,說出了最符合自己觀念的答案:「打掃的啊。」

此話一落,我聽見同組鄰座的男同學爆出一陣哂笑,他直指著我說我媽是倒垃圾的,接著,又從「倒垃圾」衍生出其他譏笑的名詞。的確,「倒垃圾」也包含在媽媽工作範圍內,但他嘲諷方式著實激怒了我,而憤怒的面具下則是從未有過的羞辱感,為了撫平這樣的情緒,我選擇對那名男同學爆粗口。這件事像焦黑汙黃油漬般沾黏在我的主動脈上,過了幾年以後才慢慢地被擦抹掉,只是在極少數的場合中,我依然能從自己或他人話語裡,嗅到那股黏膩、油腥且令人焦躁侷促的氣味。

我不清楚在其他三個兄弟姊妹心裡,媽媽的工作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作為最親密的家人,我們理所當然地將砲口對外,捍衛著母親辛勞工作該得到的尊嚴與光輝。當別人問起這樣的話題,我們都能很能很直接坦蕩的告知他人,久而久之,這樣開闊的對應方式,逐漸內化成自我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至於心裡更深層的部份,我必須承認,它還是那般敏感脆弱,彷彿多生出了一雙眼,從幽暗的洞裡觀察著他人的表情、反應,抓住那一點點可能出現的鄙夷、輕蔑,進而防止它無意中傷了母親。

如同我們這些孩子一樣,社會對家務工隱約卻普遍的藐視態度也影響了母親對自己的評價。表面上,她也許可以自豪地認為那是項正當且證明自我能力的工作,事實上,若要她的後代也從事這類工作,那麼,她是絕對不允許的。我感覺,她藉著經濟能力撐起的剛毅骨架,並不永遠那樣的自信,就像她避免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職業那樣,某種自卑的情緒令她不由自主地想隱藏。

火車在桃園停站,車門開啟時擠進六個外籍勞工,清一色都是女性。她們有著黝黑的皮膚、烏黑水亮的秀髮和深邃的輪廓,不消說,這樣的外貌與他們操持的異國語言,人們理所當然地認定她們是印傭或菲庸。我側耳聆聽著她們談笑風生,用的全是自己國家的語言(或許也參雜其他),幾個人在行進的車廂內圍成一個小國,旁若無人。

舉家搬往桃園以後,我經常能看到外籍勞工群聚的景象。一開始還不能適應,尤其走在桃園火車站的地下道,看著來往皆是陌生的臉孔,往往產生莫名的恐懼感。這感覺如《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中作者藍佩嘉引用的一句話:「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界線被入侵,並翻轉了『自我』與『他者』的位置。」(Yeoh and Huang 1998:593)通常我會加緊腳步,逃跑似的狼狽回到地面──屬於「我的」、「熟悉的」國度。

在那段不適應的時期,我從不加思索自己的眼神之於他們是否無禮,無論生澀的覷望或是好奇的探頭,其實都是一種侵擾。經過幾次與外籍勞工目光交會的經驗,我能從那深邃的瞳眸中捕捉到退縮、疑懼、迴避然後是一絲怏怏不快。這時,我便趕緊將眼光退回審視自己、反問自己方才用了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樣的人群?

比起我的母親,這類家務移工們更無法在這陌生的國度裡武裝自己。因為與生俱來的膚色和慣用的口音,都被人標籤上特定的、階級低下的工作。這樣的標籤,致使她們的血統也受到質疑,當然這樣不合邏輯、不符道德的心態將不會流於表面,它僅可以悄然潛入人們心底某個不被照耀的陰暗角落,伸出一雙手拉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藍佩嘉教授在書裡提到的「權力」問題,影響著從國際到個人之間相對待的模式。就我的認知而言,「權力」是來自群體的共同意識,它並不屬於某個高高在上的個體,而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繫關係而逐漸產生的約束力量,他之所以看似有個極高地位主宰者或推崇精神,則是群體為將這樣的約束力合理化的一種表現方式。「權力」的宰制如同一張巨網,張羅住幾近全數的魚群,偶爾它會放走幾隻漏網之魚,網中的魚身處在絕對多數間感到安適自得;網外的魚卻眼看死亡降臨而驚懼不安。

當人們全然默許「權力」影響自身思考、行為後,便無法對社會既有的尊卑高下視而不見,自認為相對高貴者不自覺地俯臨睥睨,自貶為卑微者往往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矮化下去。我從母親身上看到以避而不談作為保有自信的一種偽裝,因為我們親密的關係,我可以了解她如何在眾人間保持不被矮化的身段,或用經濟能力證實自我的價值。我看見她辛苦支撐著自己,所以對《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中某些雇主對本地「鐘點管家」懶散、自我、愛抱怨……等等惡習不能苟同。

反觀書中著重的「家務移工」,我不禁要投以同情的眼光──即便那並非必要。透過《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一書,我了解到冷硬的政策下,那些消極抵抗的柔韌靈魂,竭盡力氣也多半不能達成夢想。她們隻身來到台灣或其他地主國,靠著群聚的力量得到些許安全感,就如同車廂裡那些外籍女子一樣,她們的膚色、輪廓迫使她們的身分、階級必須赤裸裸的被攤在陽光下受人檢視,再貼上標籤。但因為有同伴的相持,她們得以在這公開的場合裡,以自己的母語暢所欲言,自成一國。這是她們以相同膚色、口音與文化築成保護牆,在這道透明的牆內,她們可以暫時忽視外界的眼光,得到片刻的放鬆。

區間車駛過樹林站,經過一段深邃的幽暗,停靠在台北火車站。車廂在此頓失了大半的人口,其中也包含那六名外籍女子,她們魚貫擠入川流不息的人群裡,身影由突兀到模糊,最後完全隱沒。我被這稀鬆平常畫面給吸引住,凝眸注視良久。她們如候鳥般挾帶著既是弱勢也是優勢的條件飛進了台灣,有的稍作休息成了過境鳥,有的在飛行中失散成了迷鳥。也許未來,他們會成為向我們一樣的留鳥,同在這塊斑斕的海島上啄食、築巢、孵育後代,到了那時台灣這塊沃土將被裝點成一幅柔和的印象派畫作,遙望焉成一體,近觀又別具特色。

火車繼續開往松山,我與媽媽攜手步出了落成不久的嶄新車站。此時此刻,微風煦煦,陽光明燦,同樣的天光下,人們各自擁抱自我的色彩。




閱讀選書:《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行人,2008)

[中學組]陳文成博士紀念獎:楊張建南/ 山與我的回憶


山與我的回憶/楊張建南


那天收到了老師從台北寄下來的書,我隨意翻了幾頁,書裡有些照片引起我似曾相識的回憶,漸漸我想起一段埋藏於腦海深處的往事……曾經我悠閒度日,隨著年齡增加,終於難逃升學壓力的魔爪,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生怕一不留神,機會將與我擦身而過,彼時我的求情、哀哭或者怒號,都再也無法將它喚回。也許再也不會有那樣生活的機會了!美好的事在回憶裡有如曇花一現,想要重來似乎是不太可能。

[中學組]優選:姜佳昀/ 等待羽化的島


等待羽化的島─《蝶道》讀後感



/姜佳昀



簡潔的書名,意味深遠的題目

蝶道,是一如花道、茶道的一門藝術,寓於生活中,視、聽、嗅、味、觸之陶冶;是一派宗教,虔誠信仰、屏息諦聽翩然降臨的幽隱天啟;是蝴蝶在說話,聽覺微弱的牠們,以急速翅振呢喃著遠自雅典的哲學。

蝶道,是條好長好長好長的路,追著蝶的蹤跡,我們及腳下紮根的土地──臺灣,正一起邁向下一個成長階段。

[中學組]優選:游晴歡/生命,從簡樸出發


生命,從簡樸出發—11元的鐵道旅行讀後感



/游晴歡




許多大城市的建構是由車站為出發點向外延伸的,車站彷彿是一位老人,隨著歲月流逝,見證城市的成長茁壯,記錄著一地興衰的歷史軌跡。此地的分別往往是彼地的相聚,車站成了人生中一個回憶的象徵、故事的場景。修築與廢站,擴建和荒涼,其榮存與凋零如樹的年輪般深深地刻畫人間情事與世間風情,永不抹滅。

[中學組]優選:楊張宜雯/牽絆


牽絆/楊張宜雯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讀沒有多久就被那富有絢麗裝飾的語詞搞得頭昏眼花、霧茫茫。之而打退堂鼓,對這本書有莫名的恐懼。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我決定讓自己化身為蘭嶼達悟族人,以海人的視野融入書中事,並漸漸了解作者透過這本書所表達的情感。

[中學組]優選:詹詠而/大美山河


大美山河/詹詠而


「美不需要太昂貴的價值,只需要用心」。天地有大美的作者也是藝術家蔣勳先生,在這本書上這麼寫著,於我心有戚戚焉。

天地有大美是蔣勳先生以其攻研美學的知識與生活智慧交織而譜寫成動人的生活樂章,作者對於生活美學的觀察與感動,透過生活上食、衣、住、行的體驗,咀嚼生活的各種況味,從感官與物質的交流中,引觸生命的悸動。

[中學組]優選:羅婉禎/餘生



餘生/羅婉禎




餘生,太過不平淡的書寫,記錄霧社的不完整,跳動的文字思考,特有的味道,以狂傲之姿,戲謔文字,描摹「事件」,以及拼湊完整中的不完整,夾雜半漢的小泰雅,用迂迴的筆調,呈現莫那魯道,用每一筆,挖開不為人知的歷史。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人人有獎會外賽

很想參加首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卻因年紀資格不符被拒於門外嗎?看到活動公告時已經來不及投稿嗎?從2010年7月27日到8月27日止,你可以來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會外賽,而且只要投稿內容符合比賽規定,參加者人人有獎!

§ 主辦單位: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 會外賽日期:
2010年7月27日到8月27日截止。預定同年9月底揭曉評審結果。

§ 徵文方式:

1. 參賽者可從首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書單當中挑選書籍閱讀後,撰寫心得感想,題目自訂,體裁、形式不拘。

2. 或者單純針對個人的台灣意識發展,探索自己的生命歷程並加以描述。

以上項目擇一項投稿即可。每篇字數限制在800-3500字之間,短於800或長於3500的投稿,恕無法列入獲獎評選。

§ 會外賽獎品:

【台灣有你真好首獎】一名
總價格約台幣5000元、心意價無限的「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紀念書包。內裝定價1000元的《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2008新版、《扭轉新聞》簽名書、張大魯《人間條件》簽名攝影集、「我的人權之旅」和「火線任務」影片 DVD、《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歌簽名專輯和神祕禮物。

【台灣人權獎】三名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2008新版。

【台灣人生獎】三名
《扭轉新聞》關魚簽名書加一本《天地童話》。

【台灣虎爺獎】三名
大魯文創特製的「金虎爺」黑白馬克杯一對。

【台灣人間獎】三名
《人間條件》(吳念真+張大魯簽名)攝影集。

【台灣頭香獎】三名
率先投稿且內容符合徵文條件的前三名,將獲贈特別神祕禮物。

【台灣好讀獎】若干名
所有參賽者均可獲贈正義人權黑白徽章一對。

特別附註:因主辦單位經費與人手有限,若是人在國外的參賽者,恕無法郵寄獎品到台灣以外的地區,可在2010年底前托人到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辦公室領取。

其他說明,請參考: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00727/2298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參加獎 通訊方式名單

參加獎 通訊方式名單: (7/23報值掛號寄出)

中學組(18人):
陳沛宜 葉亦琪 黃大跖 王慧筠
何念蓉 吳仕珍 范文 陳冠靜
張思婕 張哲維 張家昀 許芳瑄
董恩恩 黃莉琳 楊又菁 楊筑鈞
鄭佳琦 歐葳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31人):
王裕庭 王慧倢 王懷緗 曲華曼
吳易澄 吳雅雯 杜振木 沈信呈
李振豪 李淑君 李圓恩 卓介如
林于喬 林宛柔 林書帆 林瓊琳
夏君佩 孫嘉鴻 秦毓徽 陳昱蓉
陳盈全 陳倚芬 陳楷瑾 張英珉
張秋玫 許之瑋 潘家欣 潘鎮宇
蕭韶儀 戴溥序 簡溢男

其他尚未領獎者,請到基金會辦公室領取。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公布: 評審委員會名單

評審委員會:(含初審、複審及決審)
陳弱水(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評審委員會召集人)
(以下依姓氏排列)
王鴻仁(資深編輯、譯者)
李志薔(作家、導演)
李泳泉(世新大學電影系教授)
沙貓貓(小小書房主人)
果子離(資深編輯)
洪浩唐(《給我報報》總主筆)
胡淑雯(作家)
胡慧玲(作家)
張娟芬(作家)
運詩人(作家)
劉進興(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蘇正平(新頭殼董事長暨執行長)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頒獎典禮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頒獎典禮暨陳文成博士逝世29週年紀念
【採訪通知】

讀書寫心得,獎金十五萬。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得獎名單已經出爐,7月3日將於蔡瑞月舞蹈社舉行頒獎典禮暨陳文成博士逝世29周年紀念。

陳文成博士殉難已經29週年。29年來,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用種種方式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今年舉辦的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其中之一。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這次徵文比賽收件總計829件,中學組287件,大學及社會青年組527件。來稿涵蓋不同族群,不同生活背景,呈現台灣多元、豐饒、繽紛的面貌。大學及社會青年組:陳文成博士紀念獎作品為李佳達的「不靠海的討海人」,優選獎4名包括:阮賢助的「悠悠大傑嶺」、張俐璇的「頭家娘」、廖宏杰的《孽子》讀後感—寫給前輩、後輩,以及我自己、鍾逸霖的留鳥,候鳥—「鐘點管家」與「家族移工」的保護色。中學組的陳文成博士紀念獎一名由楊張建南的「山與我的回憶」奪得,優選5名包括:姜佳盷的「等待羽化的島-《蝶道》讀後感」、游晴歡的「生命,從簡樸出發-11元的鐵道旅行讀後感」、楊張宜雯的牽絆、詹詠而的「大美山河」和羅婉禎的「餘生」。

主辦單位謹訂於2010年7月3日星期六晚間6:30,假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頒獎典禮暨陳文成博士逝世29周年紀念。當天活動精彩可期,除了有薪傳獎得主台灣「獅頭旺」的祥獅獻瑞還有台灣創作新女聲—王昭華的現場演唱。歡迎各界採訪,共襄盛舉!

會場資訊:
時間:2010年7月3日〔六〕18:30~21:00
地點: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主辦單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聯絡電話:02-23633703,23623534
聯絡人:李麗華

活動流程:
6:30-7:00來賓進場
7:00-7:10台灣「獅頭旺」迎賓鼓‧舞獅表演
7:10-7:15主持人開場
7:15-7:30貴賓致詞
7:30-7:45陳文成統計科學獎學金頒獎
7:45-7:55白色之路青年體驗營成果分享
7:55-8:00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播放
8:00-8:06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頒獎典禮—林富文致詞
8:06-8:26中學組頒獎
8:26-8:36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活動花絮影片播放
8:36-8:56大學及社會青年組頒獎
8:56-9:06台灣創作新女聲—王昭華現場演唱
9:06~ 禮成‧茶敘

得獎名單:
《中學組》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1名
楊張建南,作品「山與我的回憶」
優選獎5名
姜佳盷,作品「等待羽化的島-《蝶道》讀後感」
游晴歡,作品「生命,從簡樸出發-11元的鐵道旅行讀後感」
楊張宜雯,作品「牽絆」
詹詠而,作品「大美山河」
羅婉禎,作品「餘生」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1名
李佳達,作品:「不靠海的討海人」
優選獎4名
阮賢助,作品「悠悠大傑嶺」
張俐璇,作品「頭家娘」
廖宏杰,作品「《孽子》讀後感—寫給前輩、後輩,以及我自己」
鍾逸霖,作品「留鳥,候鳥—『鐘點管家』與『家族移工』的保護色」

參加獎
《中學組》31名(排名不分次序)
吳仕珍 陳沛宜 葉亦琪 陳鈺宜 許芳瑄 張家昀 林啟銘
張晉瑋 林宥庚 黃靖 謝佩珊 歐葳 楊筑鈞
黃大跖 范文 王守暉 鄭佳琦 安雅惠 董恩恩
何佩珣 陳冠靜 王慧筠 張思婕 莊曉慶 何念蓉
黃莉琳 謝明澔 施均穎 楊又菁 張哲維 劉芝穎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70名(排名不分次序)
簡溢男 王珮真 黃仕宜 陳盈全 何健豪 蕭韶儀 杜振木
顏昀真 李圓恩 吳比娜 吳雅雯 陳昱蓉 曲華曼 蕭世偉
沈信呈 潘家欣 施盈竹 王懷緗 夏君佩 張秋玫 陳倚芬
鄭紹敏 沈芳序 林瓊琳 楊美紅 許仁碩 潘瑞士 潘鎮宇
鄭安邦 江昺崙 李圓恩 陳慧縈 蕭靖融 林書帆 卓介如
吳易澄 劉亦 李圓恩 李淑君 許之瑋 陳楷瑾 張允騰
廖宏杰 董昱 林于喬 李淑君 楊珮琪 蔡耀緯 張嘉珍
林欣曄 張英珉 戴溥序 孫嘉鴻 王裕庭 秦毓徽 王慧倢
黃毓琪 方潔 楊祖武 林芳儀 何亞凡 許睿洋 馮忠恬
林宛柔 沈信呈 林恕全 張慧真 李振豪 賴志遠 呂淳鈺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第一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參加獎通訊領獎

各位獲得參加獎的作者,大家好。

感謝大家對本次徵文比賽的支持。
欲利用通訊方式領取參加獎獎金的得獎者,請於7月5日至7月15日(以郵戳為憑),下載領據,填寫後將領據, 身分證影本與郵票(現金袋成本)一起寄回。
核驗無誤後, 7月23日統一以現金袋寄出。

>>領據下載(pdf 格式)

由於作業關係,領據將於7月5日中午12點 開始開放下載。如有不便,尚請見諒。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的獎金是2000元,請附郵資50元。
中學組的獎金是1000元,請附郵資40元。

未能通訊領獎者,請親至基金會領取:
7月19日~7月30日(星期一~五 10:00~17:00) 至基金會辦公室親領,須先來電預約時間。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樓,電話:02-23633703。

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
也希望大家儘量來參加頒獎典禮~~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第一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 參加獎 得獎名單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 參加獎 70名(依姓名排序,不分名次)
有*者,為入圍前32名之作品(共27名)

1 * 方 潔 敲響正義的門—無彩青春讀後感
2 * 王珮真 海洋。鄉土。<老海人>
3 王裕庭 我的歷史,我的家鄉
4 王慧倢 嫁妝一牛車讀後心得
5 王懷緗 遺失的歷史洪荒
6 曲華曼 餘生之後
7 * 江昺崙 更在邊緣之外
8 何亞凡 旅人與我的對話
9 何健豪 自然銘刻——讀《蝶道》
10 吳比娜 閱讀散記
11 * 吳易澄 何苦為難-我讀<跨國灰姑娘>
12  吳雅雯 掌上味蕾-讀焦桐<台灣味道>
13 杜振木 四顧茫然的不羈之舟─讀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有感
14 * 沈芳序 模糊的溫暖—讀甘耀明《殺鬼》
15 * 沈信呈 〈從馬康多通向關牛窩,以死亡以美學—探《殺鬼》裡,人的氣味〉
16 * 沈信呈 讀《餘生》,讀那在金屬底醞釀,比當代時間小一點點的火花
17 呂淳鈺 漫遊者的時差困境—讀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18 李振豪 料理的魔術時刻—讀《吃朋友》有感
19 李淑君 三十歲的中場休息—我讀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
20 * 李淑君 凝視與照見—我讀《跨國灰姑娘》
21 李圓恩 《台灣氣象傳奇》—我者乃微小
22 李圓恩 《山、雲與蕃人》—與鹿野忠雄的眼神相遇
23 * 李圓恩 如果願意開始——《黑熊手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24 卓介如 生活, 在細微之處
25 林于喬 我有沒有與平埔族邂逅DIY
26 * 林芳儀 野地生命:《黑熊手記》的女性視野
27 * 林宛柔 鄉愁
28 * 林欣曄 穿顏庫絲雅—《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下的《孽子》
29 * 林恕全 飲食三味~淺談<台灣味道>的書寫面向
30 林書帆 且問空中飛鳥—讀吳明益《蝶道》
31 林瓊琳 不能說的秘密
32 施盈竹 簡˙愛
33 * 夏君佩 不想遺忘的典範--我讀《無花果》
34 * 孫嘉鴻 呼吸在山林之間
35 秦毓徽 我讀奇萊前書,今昔想
36 陳昱蓉 在台灣舒情漫旅——讀舒國治《台灣重遊》
37 陳盈全 建立台灣的社會資本-<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讀後心得
38 陳倚芬 時代旅人之樹
39 陳楷瑾 蝶道,一種牽繫的可能
40 陳慧縈 讀王鼎鈞《文學江湖》的省思與評議
41 張允騰 馬偕在福爾摩沙的宗教踏查
42 * 張英珉 我的蝶道
43 張秋玫 壯大自己的優點,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山、雲與蕃人》讀後
44 張嘉珍 行歌擊壤—我讀《田園之秋》
45 張慧真 尋找生命中的驚嘆號
46 許之瑋 女兒‧頭家‧娘
47 許仁碩 寧死而鳴,不默而生…台灣人的幸福與自由
48 許睿洋 生命中的不言之美─蔣勳《天地有大每》讀書心得
49 * 董 昱 我所謂貧窮
50 馮忠恬 視線的移轉與重塑—我的私房旅行
51 * 黃仕宜 萬發與我
52 * 黃毓琪 環島—追尋十九世紀探險家的足跡
53 楊祖武 我愛上了「真正的台灣」!
54 楊美紅 再尋美好—讀《台灣重遊》有感
55 楊珮琪 土地映像
56 * 廖宏杰 Arit,我已在回家的路上
57 蔡耀緯 那條忽隱忽現的草蛇灰線
58 * 鄭安邦 跌道
59 * 鄭紹敏 與我的生命交纏—評《跨國灰姑娘》
60 * 潘家欣 觀看的方式—從美術人觀點讀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有感
61 * 潘瑞士 永遠的山與人
62 潘鎮宇 漁人
63 * 劉 亦 新公園的舊夏天
64 蕭世偉 屬於你的,還有我的歷史
65 蕭靖融 尋根
66 蕭韶儀 我的鐵道小旅行
67 賴志遠 春明仔沒老
68 戴溥序 與繆思們論自由
69 * 簡溢男 我讀《無彩青春》之心路歷程
70 * 顏昀真 我帶你重遊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和優選領獎方式:7月3日晚上,活動現場頒發。
活動地點: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請由46巷進入)

參加獎的領獎方式:
1.頒獎晚會領取:請得獎者7月3日18:45到專屬報到台報到,驗身分證件,領取領據(領據上有編號),活動結束後依照編號到指定的位置,領取獎金並繳回領據與身分證影本。
2.通訊方式領取:請得獎者於7月5日至7月15日(以郵戳為憑)。至活動網站下載領據,填寫後將領據, 身分證影本與50元郵票(現金袋成本)一起寄回。核驗無誤後, 7月23日統一以現金袋寄出。
3.至基金會領取:7月19日~7月30日(星期一~五 10:00~17:00) 至基金會辦公室親領,須先來電預約時間。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樓,電話:02-23633703。
4.以上得獎名單,若有爭議,以評審會議之決定為主。

第一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中學組 參加獎 得獎名單

中學組 參加獎 31名(依姓名排序,不分名次)
有*者,為入圍前30名之作品(共24名)

1 * 王守暉 慢行,直達幸福
2 * 王慧筠 你聞過泥土的味道嗎?
3 * 安雅惠 獨愛玉山
4 * 何佩珣 灰姑娘的玻璃鞋
5 何念蓉 堅毅不拔的台灣女性-<菊妹的一生情債>讀後心得
6 * 吳仕珍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想我鄉村的朋友們
7 * 范 文 他喜歡她,也愛他
8 * 林宥庚 寬愛相待,族群相容—我讀《跨國灰姑娘》有感
9 林啟銘 永遠被遺忘的角落─我讀《孽子》
10 * 施均穎 吃朋友
11 * 莊曉慶 給美秀小姐的一封信
12 * 陳沛宜 爆發後—「野火集」讀後感
13 * 陳冠靜 贈予處在暗地邊緣的孩子
14 * 陳鈺宜 改變
15 * 張思婕 奔跑的母親
16 張哲維 霧社事件後原住民的生活景況
17 張家昀 又愛又恨
18 * 張晉瑋 《殺鬼》:人.鬼.台灣.故鄉
19 * 許芳瑄 莎呦娜啦.再見-人間的條件
20 董恩恩 北回歸上,海島的榮耀與憂傷
21 * 黃大跖 山雲與蕃人-讀書報告
22 * 黃莉琳 漸逝的喘息
23 * 黃 靖 台灣女媧
24 * 葉亦琪 從馬偕博士的一生談:愛、奉獻與付出
25 * 楊又菁 從「11元的鐵道旅行」-中我看到簡單生活中的快樂與悸動
26 楊筑鈞 邁向彩虹大道
27 * 鄭佳琦 台灣。人權
28 * 歐 葳 灰姑娘與我
29 劉芝穎 美生活
30 * 謝佩珊 一桌菜,一個故事,一場人生
31 * 謝明澔 簡易的追根溯源─《我是不是平埔人DIY》讀後感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和優選領獎方式:7月3日晚上,活動現場頒發。
活動地點: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請由46巷進入)

參加獎的領獎方式:
1.頒獎晚會領取:請得獎者7月3日18:45到專屬報到台報到,驗身分證件,領取領據(領據上有編號),活動結束後依照編號到指定的位置,領取獎金並繳回領據與身分證影本。
2.通訊方式領取:請得獎者於7月5日至7月15日(以郵戳為憑)。至活動網站下載領據,填寫後將領據, 身分證影本與40元郵票(現金袋成本)一起寄回。核驗無誤後, 7月23日統一以現金袋寄出。
3.至基金會領取:7月19日~7月30日(星期一~五 10:00~17:00) 至基金會辦公室親領,須先來電預約時間。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樓,電話:02-23633703。
4.以上得獎名單,若有爭議,以評審會議之決定為主。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第一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得獎名單(一)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一名
李佳達 不靠海的討海人

優選四名(依姓名排序,不分名次)
阮賢助 悠悠大傑巔
張俐璇 頭家娘
廖宏杰 《孽子》讀後感—寫給前輩、後輩,以及我自己
鍾逸霖 留鳥,候鳥—「鐘點管家」與「家族移工」的保護色

中學組:
陳文成博士紀念獎一名
楊張建南 山與我的回憶

優選五名(依姓名排序,不分名次)
姜佳昀 等待羽化的島-《蝶道》讀後感
游晴歡 生命,從簡樸出發-11元的鐵道旅行讀後感
楊張宜雯 牽絆
詹詠而 大美山河
羅婉禎 餘生


恭喜所有的得獎者。
參加獎最晚會在 6/29 公布。
入圍名單,也會公布。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已」徵文比賽頒獎 暨 陳文成博士逝世29周年紀念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已」徵文比賽頒獎


    陳文成博士逝世29周年紀念


    陳文成博士殉難29年了

    29年以來

    我們用種種方式來紀念他,發揚他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是其中之一

    如同活動宗旨所說:

    台灣是我的.台灣是我.我.都.愛.讀
    請來讀書.當成一本書來讀.讀你.讀我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漪哉盛哉, 協力者眾,參與者多


    7月3日 就要頒優勝獎

    敬邀您來

    在初夏的周末夜晚

    在美麗的蔡瑞月舞蹈社

    看老中青三代,相互扶持,共獻才華


    時間: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晚上7:00-9:00

    地點: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孽子》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書單開出,白先勇老師的長篇小說《孽子》,列名其中。我開始尋思這其中的意義。

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徵文活動,它的重要性不僅在發掘作家,更是鼓勵閱讀和書寫,從而發現自己和反視自己所在的台灣。台灣作為一個島嶼的存在,有它命定的島嶼性格與宿命。先後來到這座島嶼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傳落不同的文化,各族裔語種的發展,隨同人的命運開展而在這裡延續交錯,像藤蔓一般地糾葛。台灣的歷史並非只單線發展,而更像是各權力群屬的輻射湊泊,端賴如何看待,如何書寫;最重要的是,講述者的權力位置決定一切,中國作家張承志在《鮮花的廢墟》中所提到的「勝者的歷史」,就是這個意涵。公元曆1949年線,也屬箇中具體代表,一個歷史洪流的大河灣。但是,1949年以前呢?

語言環境就是族裔活動的生態描述,福佬語、客語、日語、原住民語/南島語,語言標示出的主從位階,就是權力分配以及權(詮)釋權力的消長關係,現今眾所聚焦的1949年大敘述,以及上接的歷史系譜,剛好顯示因為一個新語言/權力的進入,而相對使原本的語言/記憶系統消音,有一整代失語的人,包含你我的父親們母親們,失去對自身經歷和歷史的敘事;失語,因而被動地沉默,成為1949年以後的歷史點綴,或旁觀者。這樣,我輩只能透過文字閱讀,重新去發現在最後覆蓋的表土之下,更生猛真實的島嶼圖像。

這個閱讀與書寫工程,與其說是歷史的,政治的,還不如說是更生物性的,人文式地探索存在。當然,因為各自的傳承不同,我們也會耙梳出不同的記憶和敘述系統,如英諺所說,Like Father,Like Son,我們的身分認同因父(啊母親呢)親們不同而相異,只是剛好相遇在台灣——相逢有樂町。在台灣,真正的失敗者並不是將「失敗者」大寫的族裔,反而是相對失語的群屬;失語,而失去了對自身歷史的權(詮)釋,在新社會的位置也就此不同,啊!人的命運,因人而傾軋擠壓。閱讀,正是要去找出被遺忘或被掩蓋的一代人的存在心影,重現我們的Mother Tongue,母親們的舌頭/語言。

在這個始點,從重新來看《孽子》,或許更可體會出不同意涵。「孽子」作為解碼密語,功能性十足,從字義上來看,即可知不屬於主/正流位置,非主流價值。在政治上的影射,其實也是屬於1949年以後大撤退來台的人,正是︰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在社會面,「孽子」則代表一種對堅不可摧的父權/異性戀世界的衝撞,一種邊緣人;在文學上,《孽子》開出的同志書寫,把視角伸入社會邊緣,從一個邊緣位置切入,看流離邊緣的人,相濡以沫,深度書寫,悲天憫人。這些邊緣人因1949年大撤退而加入更多元背景的成員,或者說,這是人性的故事,自然聚合。《孽子》以台灣特有的颱風意象席捲文壇,衝撞父權社會最大的禁忌,在戒嚴時期開出不同的缺口,勇氣驚人,又力道十足。其中不只有濃重的鄉愁,但更濃重的,是書中肅殺的軍權氣息和父權陰影。孽子們總活在父親的陰影裡,難以掙脫。在真實生活裡,就算是在宗教,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也難以寬容,因為違返上帝/第一因造亞當夏娃/男女分立的本意,只有人,才能彼此寬容。但弔詭的是,寬容,是屬於上帝的權力,是父親們的權力,被逐出伊甸園的孽子,終難以救贖。這本書沒有最終的救贖,只有命運/敘述的循環,小說不是在結尾時又洩漏這種天機嗎?

《孽子》最早發表在1977年,在《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連載,1983年結集成書,這本小說在寫實的程度上,簡直是諧擬台北同志活動區域圖,有真實的街道名稱、具體的公共場所,對饑餓的描寫更是著墨頗多,彷彿要從大啖食物中渲洩人的基本慾望,但更現實的意義是,對蜉蝣一般的人生,寄予深度地同情理解,大筆寫出的人道關情\懷,令人動容。一直以來,世人咸以《台北人》為白先勇老師的代表鉅作,對《孽子》多以同志小說目之,但這本書其實對時代樣貌氣味樣貌的書寫更具體濃厚,撼動人心。這本書以簡筆勾勒彼時的大台北地圖,新公園,三元街,萬華,中山北路,中和鄉,三重鎮南機場等,有如親歷,書中人物有包含不同族群背景,如外省第二代的李青,李青的本省籍母親,阿玉,老鼠的客家嬸嬸,外省籍楊教頭,楊教頭乾兒子原住民青年阿雄,外省籍背景大官傅老爺子、王尚德,當然,還有因敗戰來台被革去軍職李青的父親。這是一個時代縮影,一群人來到台灣安身立命,又因緣際會,不分背景,在新公園裡共同造出一個叛父的孽子世界,以父親的肋骨。這個血裡帶來的孽子,在義大利版《孽子》(Il maestro della notte)是如此呈現,據朋友珮玲告知:”Il maestro della notte” 的英文直譯為”master of the night”,義大利文本來是指在夜間出沒的一種吸血鬼,被借用來當做書名,一來影射春青鳥們異常的生活型態,並帶給讀者奇異的聯想,二來讀起來既好聽又響亮,與英文版的書名 Crystal Boy 一樣,都是音義兼顧的妙譯。雖說是水晶男孩,但這世界的撲朔迷離,難以測度。

但「孽子台灣」的意思是什麼?《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有什麼關聯?從衝撞父權/殖民體制的角度來看,「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其實有某種相類似的底蘊,都在努力掙脫父權社會/殖民勢力的宰制,尋求自己的前程,尋求平等的認同和接受,同志的出櫃和大聲喊出台灣的名,道路同樣坎坷。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讀來別有感觸。我把《孽子》讀成台灣/邊緣群屬的寓言,也看成一種指涉,面對中國強權或黨國體制,台灣的命運,需要自己的努力來救贖。主流的價值是由有權力者所定,發現真實的自己,追求自己的命運,或許可以從閱讀得到開悟。「反者,道之動。」這是寫作《出中國記》的康正果給我的啟示。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颱風地震注定與我們相終始,對孟子所說:「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體會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吧。不同時代的孽子,各有要挑戰的命運和承擔,這是我所讀到的,「孽子」意涵。

媒體報導:蘋果日報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參賽者須從主辦單位提供之書單閱讀後撰寫感想,最高獎金可獨得15萬元,網址:http://readtaiwan.blogspot.com/。電洽:(02)23633703

資料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427835/IssueID/20100411

媒體報導:中央廣播電台


全球文化網 : 徵文大獎等你拿


快訊內容

今天敏次在全球文化網節目中,第一部份會介紹一項獎金高達十五萬元的徵文活動,這是由財團法人成文成博士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讓大家來了解陳文成博士過去在那段戒嚴時期愛台灣和愛這塊土地的精神,希望透過閱讀好書和書寫好文,增加青年人對台灣的認識與關懷。

第二部份敏次會介紹一位在法國留學的台灣音樂系高材生楊雅晴,她將在法國的生活集結成一本百吻巴黎的有趣圖文書,這本書的創意竟然是向一百個陌生法國男子索取深情一吻喔,雅晴的爸爸是很開明的,她說多虧了爸爸的全力支持,讓她可以用這樣的人類學文化角度來深度刻畫法國文化的內涵,本集精彩內容請收聽敏次今天的全球文化網。

資料來源:http://www.vft.com.tw/radio2/Minnan/Minnan_DispatchContent.aspx?ProgID=175&DispatchID=26285

媒體報導:Hinet新聞


只要連繫起來 平路談記憶的回歸

教育廣播電台 / 胡美足 2010/04/08

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合作辦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三場次4月10號(六)下午2點在台東兒童故事館舉辦「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講座,將邀請平路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洽詢電話:089-323319。
平路,本名路平,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理統計碩士。是知名小說家、評論家,創作面向涵蓋社會、政治、性別等議題。
資料來源: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2847479&option=recreation

媒體報導:人間通訊社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平路老師閱讀分享會

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合作辦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三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平路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此活動將在4月10日(六)下午2點,於台東兒童故事館舉辦,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地址:台東市大同路103號,電話:089-323319)登場。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資料來源:網路資料 / 人間社記者 張武吉 提供
http://life.fgs.org.tw/content/culture_art_news.php?ArticleNo=39938&news_class=SS06

媒體報導: 聯合文副


聯副文訊/「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聯合報╱本報訊】2010.05.01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邀請15至35歲具備本國國籍之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中,撰寫心得感想,題目自訂,體裁、形式不拘。設置首獎獎金15萬、優選獎金5萬以及參加獎獎金2千元共70名。即日起開始收件,2010年5月20日截止。詳情請上網: http://readtaiwan.blogspot.com/,詢問電話:(02)2363-3703。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570796.shtml

媒體報導: 民視新聞

閱讀台灣 重新發現人與土地 2010/04/24
您有多認識自己所生長的台灣?陳文成博士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徵文比賽,49本精選的台灣相關書籍24日在高雄舉辦閱讀分享會,一起來看看如何透過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發現自己和社會的聯繫。

49本精挑細選、和台灣鄉土人文有關的好書,搭配富和鄉土情感的場景及動人歌曲,以書為主題的MV令人印象深刻,這部「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MV,24日星期六首度在南台灣高雄公開播放,同時還邀請了知名作家參與討論和分享。

為了傳達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陳文成博士基金會舉辦第一屆徵文比賽,希望年輕人透過閱讀,重新整理生命的意義,陳文成博士基金會將在台灣北中南東舉辦4場MV播放及閱讀分享會,歡迎大家一起來尋找自己和社會的聯繫。(民視新聞鄧山田高雄市報導)

http://news.ftv.com.tw/?sno=2010424U11M1&type=Class

媒體報導: 太平洋新聞網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2010, 1. 20

【記者王蓉蓉/台北報導】根據近期調查,台灣大學生一天上網將近5小時,其中男大學生愛玩通訊交友、女大學生愛上部落格。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在1月20日下午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會,邀請到劉克襄、陳柔縉等作家,就是要跟年輕人分享玩通訊交友、上部落格也不要忘記探索自己,讓自己的表達更有深度;而探索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最切身的台灣本土著作。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和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今年計畫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旨在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拓展閱讀台灣之風氣。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完整閱讀: http://www.pacificnews.com.tw/shownews.php?postnewsid=10&titleid=39787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媒體報導: 獨立媒體 TWIMI

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劉克襄



完整閱讀: http://www.twimi.net/2010/04/blog-post_3705.html

媒體報導: 玉山公民網

徵文比賽獎金15萬等你來拿
由 DC Tiffany 發表於 [ 文化新聞 ] 2010-04-07
「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
徵文比賽4月20日起收件

【玉山公民記者DC Tiffany台北報導】

為帶動新世代思考台灣意識的多元可能性,透過閱讀和寫作促進跨世紀的對話,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與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手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邀集五位學者與作家組成選書委員會,精選出49本書單,舉辦讀後心得徵文比賽,凡15歲到35歲、具中華民國國籍的青少年均可參加,主辦單位為鼓勵寫作,還將發給70名參與者每人獎金2000元,可說是人人有獎,頭獎則最高可得獎金新台幣15萬元。

完整閱讀: http://www.formosapost.com.tw/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3561

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

陳文成基金會徵文閱讀台灣
記者陳思嫻/台北報導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主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和愛鄉土的精神,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增加青年人對台灣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了解。

徵文比賽邀請作家傅月庵、柯裕棻、《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詹偉雄等人,擔任選書委員會成員,選出包括《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殺鬼》、《奔跑的母親》等49本書籍,邀請15至35歲年輕人,挑選其中一本書寫下閱讀心得參賽。

首獎為新台幣15萬元,收件日期從年4月20日起至5月20日止,6月30日公布得獎名單。詳情可詢:02-23633703。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il/4/today-o11.htm

媒體報導: 民眾日報(PcHome)

台東: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合作辦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三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平路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此活動將在4月10日(六)下午2點,於台東兒童故事館舉辦,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平路,本名路平,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理統計碩士。是知名小說家、評論家。

完整閱讀: http://news.pchome.com.tw/society/commonsdaily/20100407/index-12705845333123744002.html

媒體報導: 高雄市三洋維士比教育基金會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詹偉雄老師閱讀分享會「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

詹偉雄老師現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目前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擅長以社會學的視角解讀社會現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Sports)。詹偉雄老師亦為此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他曾在徵文比賽啟動記者會上說:『陳文成博士成為老天使30年了,他能給台灣年輕人的啟發,就是為今天被看成迷惘一代的台灣青年人找一條行動的出路。』『自我,來自於對過去一遍一遍的重述。將一次次重述連貫起來,找到一條意義的鎖鏈,才能找到行動的出路。年輕人要將自己的生命史和社會史重新連結在一起,找到意義的鎖鏈。』而在這一次的閱讀分享會當中,詹老師將與來賓分享如何透過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史,尋找意義的源泉,發現自己和社會的聯繫。

這場以「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為題的講座將於4月24日(六)下午2點,於MASA TAKAO瑪莎打狗咖啡館(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電話:07-7264503)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http://www.sanyofund.org.tw/action.asp?id=282

媒體報導: 玉山社

閱讀台灣,玉山社好書最多!
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與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讀書心得徵文比賽(最高獎金新台幣15萬元),已經開始了。這個活動是台灣史上獎金最高的「讀書心得」徵選,目的在鼓勵台灣青年透過閱讀別人所書寫的台灣故事,發掘心中的台灣,進而找尋及創造自己及台灣的下一個可能。

完整內容: >> http://www.tipi.com.tw/activity.php?news_id=181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2010-03-27 公視晚間新聞(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徵文比賽)



"為了讓年輕人更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陳文成博土基金會,今天邀集了五位作家,挑選49本書,包括有作家「楊牧」的散文和詩集,還有馬偕博士的福爾摩沙紀事,希望讓民眾透過這些書,認識台灣。

出身花蓮的詩人作家楊牧,奇萊前書中探索故鄉花蓮的山林和海洋,還有詩集時光命題,和19世紀末來台宣教行醫的馬偕博士出版的福爾摩沙紀事,翔實紀錄了當年台灣的動植物生態、和漢人原住民的生活習慣,這三本書是作家們心中一致推崇認識台灣民眾最該讀的書。

為了讓年輕人認識台灣,陳文成基金會邀請了五位作家,總共推薦了49本的書,鼓勵年輕朋友們能夠藉由閱讀,來理解這塊生長的土地。

主辦單位鼓勵年輕人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來參加徵文比賽,首獎獎金高達15萬元,希望透過閱讀和寫作,讓台灣年輕一代的孩子,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了解。
記者陳姝君林國煌台北採訪報導。"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新聞稿〉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詹偉雄老師閱讀分享會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詹偉雄老師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四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詹偉雄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詹偉雄老師現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目前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擅長以社會學的視角解讀社會現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Sports)。詹偉雄老師亦為此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他曾在徵文比賽啟動記者會上說:『陳文成博士成為老天使30年了,他能給台灣年輕人的啟發,就是為今天被看成迷惘一代的台灣青年人找一條行動的出路。』『自我,來自於對過去一遍一遍的重述。將一次次重述連貫起來,找到一條意義的鎖鏈,才能找到行動的出路。年輕人要將自己的生命史和社會史重新連結在一起,找到意義的鎖鏈。』而在這一次的閱讀分享會當中,詹老師將與來賓分享如何透過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史,尋找意義的源泉,發現自己和社會的聯繫。

這場以「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為題的講座將於4月24日(六)下午2點,於MASA TAKAO瑪莎打狗咖啡館(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電話:07-7264503)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報名網址:http://www.cwcmf.org.tw/join-04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簡介: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除了公開播映活動MV及活動主體曲之外,並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四場將由詹偉雄老師主講,講題為「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活動精彩絕倫,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四場]
時間:2010年4月24日(六)下午2:00~5:00
主講人:詹偉雄(《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
講題:「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
地點:MASA TAKAO瑪莎打狗咖啡館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
電話:07-7264503
主辦: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
協辦:高雄市文化局
>>網路報名


作者介紹:

詹偉雄,現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目前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 年輕時,曾陸續工作於《夏潮》、《前進》、《民進》和《天下》等四本雜誌,做過6年廣告個人工作室,短期加入過達一廣告與博客來網路書店,1999年參與《數位時代》月刊雜誌創辦,擔任總編輯。
出版過3本小書:《迫力的東京》(天下雜誌,1993)、《e呼吸》(正中書局,2002)、《美學的經濟》(城邦‧藍鯨,2005)。主要研究興趣為: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再加上社會學;主要人生興趣為:烹飪、育兒、歐洲現代思想、家事操作方法論和搖滾樂。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廖志峰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孽子》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書單開出,白先勇老師的長篇小說《孽子》,列名其中。我開始尋思這其中的意義。

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徵文活動,它的重要性不僅在發掘作家,更是鼓勵閱讀和書寫,從而發現自己和反視自己所在的台灣。台灣作為一個島嶼的存在,有它命定的島嶼性格與宿命。先後來到這座島嶼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傳落不同的文化,各族裔語種的發展,隨同人的命運開展而在這裡延續交錯,像藤蔓一般地糾葛。台灣的歷史並非只單線發展,而更像是各權力群屬的輻射湊泊,端賴如何看待,如何書寫;最重要的是,講述者的權力位置決定一切,中國作家張承志在《鮮花的廢墟》中所提到的「勝者的歷史」,就是這個意涵。公元曆1949年線,也屬箇中具體代表,一個歷史洪流的大河灣。但是,1949年以前呢?

語言環境就是族裔活動的生態描述,福佬語、客語、日語、原住民語/南島語,語言標示出的主從位階,就是權力分配以及權(詮)釋權力的消長關係,現今眾所聚焦的1949年大敘述,以及上接的歷史系譜,剛好顯示因為一個新語言/權力的進入,而相對使原本的語言/記憶系統消音,有一整代失語的人,包含你我的父親們母親們,失去對自身經歷和歷史的敘事;失語,因而被動地沉默,成為1949年以後的歷史點綴,或旁觀者。這樣,我輩只能透過文字閱讀,重新去發現在最後覆蓋的表土之下,更生猛真實的島嶼圖像。

這個閱讀與書寫工程,與其說是歷史的,政治的,還不如說是更生物性的,人文式地探索存在。當然,因為各自的傳承不同,我們也會耙梳出不同的記憶和敘述系統,如英諺所說,Like Father,Like Son,我們的身分認同因父(啊母親呢)親們不同而相異,只是剛好相遇在台灣——相逢有樂町。在台灣,真正的失敗者並不是將「失敗者」大寫的族裔,反而是相對失語的群屬;失語,而失去了對自身歷史的權(詮)釋,在新社會的位置也就此不同,啊!人的命運,因人而傾軋擠壓。閱讀,正是要去找出被遺忘或被掩蓋的一代人的存在心影,重現我們的Mother Tongue,母親們的舌頭/語言。

在這個始點,從重新來看《孽子》,或許更可體會出不同意涵。「孽子」作為解碼密語,功能性十足,從字義上來看,即可知不屬於主/正流位置,非主流價值。在政治上的影射,其實也是屬於1949年以後大撤退來台的人,正是︰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在社會面,「孽子」則代表一種對堅不可摧的父權/異性戀世界的衝撞,一種邊緣人;在文學上,《孽子》開出的同志書寫,把視角伸入社會邊緣,從一個邊緣位置切入,看流離邊緣的人,相濡以沫,深度書寫,悲天憫人。這些邊緣人因1949年大撤退而加入更多元背景的成員,或者說,這是人性的故事,自然聚合。《孽子》以台灣特有的颱風意象席捲文壇,衝撞父權社會最大的禁忌,在戒嚴時期開出不同的缺口,勇氣驚人,又力道十足。其中不只有濃重的鄉愁,但更濃重的,是書中肅殺的軍權氣息和父權陰影。孽子們總活在父親的陰影裡,難以掙脫。在真實生活裡,就算是在宗教,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也難以寬容,因為違返上帝/第一因造亞當夏娃/男女分立的本意,只有人,才能彼此寬容。但弔詭的是,寬容,是屬於上帝的權力,是父親們的權力,被逐出伊甸園的孽子,終難以救贖。這本書沒有最終的救贖,只有命運/敘述的循環,小說不是在結尾時又洩漏這種天機嗎?

《孽子》最早發表在1977年,在《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連載,1983年結集成書,這本小說在寫實的程度上,簡直是諧擬台北同志活動區域圖,有真實的街道名稱、具體的公共場所,對饑餓的描寫更是著墨頗多,彷彿要從大啖食物中渲洩人的基本慾望,但更現實的意義是,對蜉蝣一般的人生,寄予深度地同情理解,大筆寫出的人道關情\懷,令人動容。一直以來,世人咸以《台北人》為白先勇老師的代表鉅作,對《孽子》多以同志小說目之,但這本書其實對時代樣貌氣味樣貌的書寫更具體濃厚,撼動人心。這本書以簡筆勾勒彼時的大台北地圖,新公園,三元街,萬華,中山北路,中和鄉,三重鎮南機場等,有如親歷,書中人物有包含不同族群背景,如外省第二代的李青,李青的本省籍母親,阿玉,老鼠的客家嬸嬸,外省籍楊教頭,楊教頭乾兒子原住民青年阿雄,外省籍背景大官傅老爺子、王尚德,當然,還有因敗戰來台被革去軍職李青的父親。這是一個時代縮影,一群人來到台灣安身立命,又因緣際會,不分背景,在新公園裡共同造出一個叛父的孽子世界,以父親的肋骨。這個血裡帶來的孽子,在義大利版《孽子》(Il maestro della notte)是如此呈現,據朋友珮玲告知:”Il maestro della notte” 的英文直譯為”master of the night”,義大利文本來是指在夜間出沒的一種吸血鬼,被借用來當做書名,一來影射春青鳥們異常的生活型態,並帶給讀者奇異的聯想,二來讀起來既好聽又響亮,與英文版的書名 Crystal Boy 一樣,都是音義兼顧的妙譯。雖說是水晶男孩,但這世界的撲朔迷離,難以測度。

但「孽子台灣」的意思是什麼?《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有什麼關聯?從衝撞父權/殖民體制的角度來看,「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其實有某種相類似的底蘊,都在努力掙脫父權社會/殖民勢力的宰制,尋求自己的前程,尋求平等的認同和接受,同志的出櫃和大聲喊出台灣的名,道路同樣坎坷。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讀來別有感觸。我把《孽子》讀成台灣/邊緣群屬的寓言,也看成一種指涉,面對中國強權或黨國體制,台灣的命運,需要自己的努力來救贖。主流的價值是由有權力者所定,發現真實的自己,追求自己的命運,或許可以從閱讀得到開悟。「反者,道之動。」這是寫作《出中國記》的康正果給我的啟示。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颱風地震注定與我們相終始,對孟子所說:「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體會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吧。不同時代的孽子,各有要挑戰的命運和承擔,這是我所讀到的,「孽子」意涵。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平路老師閱讀分享會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



平路老師閱讀分享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三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平路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平路,本名路平,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理統計碩士。是知名小說家、評論家,創作面向涵蓋社會、政治、性別等議題。甫自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職位卸任,在港任職期間,催生「台灣月」活動,邀請優人神鼓、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大提家張正傑與京劇小生朱陸豪等藝文人士或團體赴港演出,讓香港人從這些藝文活動呈現的藝術質感當中感受台灣的生命力。而這一次平路老師的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將與聽眾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閱讀是如何和自己的生命記憶產生聯繫。

這場以「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的講座將於4月10日(六)下午2點,於台東兒童故事館(地址:台東市大同路103號,電話:089-323319)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網路報名連結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劉克襄老師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二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劉克襄教授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cwcmf.org.tw/join/ ),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劉克襄教授目前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綽號鳥人,長期從事自然生態寫作。自詡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創作範圍涵蓋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等,著作超過四十本。劉克襄教授亦為『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其第一本鐵道著作《11元的鐵道旅行》也在其他選書委員共同推舉下進入本次徵文比賽書單,同時也是中國時報開卷版2009年年度好書。這本書是劉教授近年來將觸角延伸至人文踏查、鐵道風情的新嘗試。在本次閱讀分享會劉教授將分享他閱讀旅行書和指南的經驗,並引領各位聽眾如何用「一雙腳凸全台灣」探索台灣、發現自己。

這場以「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的講座將於4月3日(六)下午2點30分,於賴和紀念館(地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電話:04-7241664)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除了公開播映活動MV及活動主體曲之外,並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二場將由劉克襄教授主講,講題為「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活動精彩絕倫,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二場
時間:2010年4月3日(六)14:30~17:30
主講人:劉克襄(東華大學駐校作家、『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
講題:「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
地點:賴和紀念館
地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電話:04-7241664
主辦: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
協辦: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作者介紹:
劉克襄,台灣台中縣烏日鄉人。中國文化學院(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美洲版、《中國時報》等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心執行副主任,目前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綽號鳥人,長期從事自然生態寫作。自詡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創作範圍涵蓋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等,著作超過四十本。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和吳魯芹散文獎等。最新著作《11元的鐵道旅行》為本次徵文比賽選書,亦是中國時報開卷版2009年年度好書。

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 閱讀分享會

第四場
時間:2010年4月24日(六)14:00~17:00
主講人:詹偉雄
講題:「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
地點:MASA TAKAO瑪莎打狗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
電話:07-7264503
協辦:高雄市文化局
email報名: cwcmf1950@gmail.com(請註用姓名/場次)
報名專線: (02)2363-3703
>>網路報名

==================================
第一場 MV首映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
講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 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
電話:02-22539712

第二場 MV首映
時 間:2010年4月3日(六)14:30~17:30
主講人:劉克襄
講題:「我如何閱讀旅行書和指南」
地點:賴和紀念館
地 址: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電話:04-7241664
協辦: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第三場
時間:2010年4月10日(六)14:00~17:00
主講人:平路
講題:「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
地點:台東兒童故事館
地址:台東市大同路103號
電話:089-323319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一場將由柯裕棻教授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活動精彩可期,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十五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二千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柯裕棻教授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著作有《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冰箱》、《批判的連結》等。柯裕棻教授同時亦是這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柯裕棻教授在徵文比賽啟動記這會上說:「我接到(陳文成基金會)的邀請之後沒想過拒絕,因為我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與陳文成博士產生關係。作為台東人,習慣了綠島的存在,沒有想過綠島不存在的海景.....」,「我看人權之路(徵文比賽選書書)時,想到的是我們應該更知道裡面發生甚麼事,而不是只知道它在那裡;就像我們應該知道還有甚麼角度可以更理解台灣,而不只是知道台灣在哪裡。」而在這次的分享會,柯教授將更進一步與聽眾分享還可以從什麼角度理解台灣,如何從閱讀台灣當中,發現自己。

這場以「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的講座將於三月二十七日下午2點,於江子翠劇場(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電話:02-22539712)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閱讀分享會,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一場將由柯裕棻教授主講,講題為「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活動精彩可期,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一場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
講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捷運江子翠站5號出口)
電話:02-22539712


作者介紹:

柯裕棻,台灣台東人,原籍台灣彰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大眾傳播藝術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著有散文集《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短篇小說集《冰箱》,主編評論集《批判的連結》。

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一]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時間:2010年3月27日(六)14:00~17:00
主講人:柯裕棻教授
講 題:「鄉關何處:我閱讀的台灣」
地點:江之翠劇場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捷運江子翠站5號出口)
報名專線:02-2363-3703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合主辦,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增加青年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本次閱讀分享會主講者柯裕棻教授,是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著作有《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冰箱》、《批判的連結》等。

柯裕棻亦是這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她在記者會上說:「我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與陳文成博士產生關係。身為台東人,習慣了(50年代政治犯集中營)綠島的存 在,沒有想過綠島不存在的海景.....」,「我看人權之路(徵文比賽選書書)時,想到的 是我們應該更知道綠島發生甚麼事,而不是只知道它在那裡;就像我們應該知道還有甚麼角度可以更理解台灣,而不只是知道台灣在哪裡。」

這次的分享會,柯教授將更進一步與聽眾分享還可以從什麼角度理解台灣,如何從閱讀台灣當中,發現自己。

「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的講座將於3月27日下午2點,於江之翠劇場(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電話:02-22539712)登場。江之翠劇團是國際知名的南管劇團,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劇場雅致,空間質地佳,歡迎蒞臨。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閱讀分享會,邀請作家暢談「閱讀與探索」的經驗,第一場就是柯裕棻教授主講「鄉關何處:我的台灣閱讀」。


線上報名>>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記者會活動照片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2010/01/21專題報導



啟動閱讀台灣,書寫探索自己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右起)傅月庵、柯裕棻、詹偉雄/攝影/關魚

我們,共同生活在「台灣」諸島。每個人的「台灣意識」,卻因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機緣與抉擇,衍生出千萬種形狀、色彩與氣味。為了帶動新世代思索台灣意識的多元可能性,透過閱讀和寫作促進跨世代的對話,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聯手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邀集五位作家組成選書委員會,精選出 49 本台灣書單,凡35歲以下具中華民國國籍的青年均有資格撰寫讀書心得參賽,首獎最高可獨得15萬元獎金。

閱讀報導全文: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100121/1460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FAQ 常見問題集

Q:本人為1974年8月後出生,不知是否符合貴會徵文組別「大學及社會青年組:18歲以上、35歲以下,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年」之參賽資格規定?
A:感謝您對本徵文比賽的支持。
本徵文比賽參賽資格詳細規定如下:
「中學組:未滿18歲,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少年」係指1992年7月2日(含當日)以後出生之青年
「大學及社會青年組:18歲以上、35歲以下,具備本國國籍之青年」係指1975年7月2日(含當日)以後出生之青年為準。
很抱歉,您並未符合徵文比賽之參賽資格。
倘若您對本徵文活動仍然十分感興趣,本基金會竭誠歡迎您參與番外組,共襄盛舉。

Q:本人想要參加貴會舉辦的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徵文比賽,煩請推薦書籍?
A:本徵文比賽有49本推薦書籍,請進入下方連結,點選書單,從裡面選擇您喜歡書籍閱讀參賽。謝謝![活動簡章]

Q:請問什麼是『番外組』?如何參與?
A:就如同漫畫正文後面所附的番外篇一樣,本徵文比賽應眾多朋友要求在正式參賽組別以外新增一組『番外組』。『番外組』,也就是非正式比賽,希望邀請徵文比賽資格限制(15~35歲具備本國國籍的青年)以外的朋友參加。參加番外組的朋友並不需從書單上挑選書籍寫作,字數、體裁、形式不拘。雖然是非正式比賽,番外組還是有機會獲得主辦單位提供的獎品。歡迎踴躍來稿。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文化看板-「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中國時報(2010-03-08)


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拓展閱讀台灣之風氣。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期許透過閱讀和書寫,讓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參賽者需從主辦單位提供之書單當中挑選書籍閱讀後,撰寫心得感想,題目自訂,體裁、形式不拘。組別及字數規定,中學組為1000~3000字,大學及社會青年組為2500~5000字。最高獎金可獨得15萬元,4月20日開始收件,5月20日截止。徵文辦法詳見「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官網。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01%20112010030800308,00.html

選書委員會召集人的話

多元而豐饒的美麗之島

/傅月庵(「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會召集人)

接到基金會打來的電話,邀我當選書召集人。我的心裡很有些惶恐。

惶恐的是,基金會的事,尤其陳文成博士基金會,說什麼也不能推辭,更何況是這樣有意義的一個活動。陳博士過世將30年了。30年來,從少年到中年,我又曾直接幫基金會做過什麼呢?

只是,開書單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因無他,閱讀是件再主觀不過的事,這人覺得好、有啟發的書,換了一個人來讀,就未必那麼吸引人了。這或許也就是為何當年胡適發表〈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梁啟超認為文不對題,接著也開了一個〈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卻還是有人說不好的原因吧。

更何況,到了今天,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台灣,且往往是不容侵犯的。藍色的台灣與綠色的台灣,幾乎沒有對話的空間。在這種前提下,為「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開列一份50本書的書單。其困難可知。我的惶恐絕非沒有道理。

儘管有這樣多的惶恐,最終我還是接下了選書召集人的任務。

我很快地找來了幾位我素所欽佩且於台灣主題閱讀都有著豐富經驗的朋友:陳柔縉、柯裕棻、詹偉雄、劉克襄,加上我,五個人各自開列出自認為可以讓15~35歲的年輕朋友透過閱讀而瞭解自己的台灣主題書單。同時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討論溝通,最後彙整出一份包含49本書籍的書單,同時賦予這份書單以本質的意義。大體而言,這一份書單的意義有幾:

第一、我們並不避諱主觀,也不強調這份書單的完整性。我們清楚瞭解,台灣之美絕非49本書所能完全涵蓋,也因此,這份書單僅代表五位台灣四、五、六年級生「主觀的偏見」。我們認為閱讀這49本書籍的任何一本,當有助於年輕朋友能更深入地理解台灣這片土地,從而以各種行動與這塊島嶼對話。且儘管是「偏見」,但因這是「第一屆」活動,由五人的「偏見」打頭陣,到了明年,還會有第二屆的「偏見」加入,第三年、第四年……,只要活動繼續下去,「偏見」將會不斷累積;你的偏見我的偏見他的偏見通通匯聚一處,就像江河匯成了海洋,台灣全貌自將完整呈現。到了那時候,「偏見」也就不再是「偏見」了。

第二、我們認為,無論是自然的山海大地、生物植披,或是人文的種族信仰、風俗人情,「多元而豐饒」乃是台灣最大的特色。也正是這一特色,讓台灣過去四百年裡,儘管一路坎坷,飽經憂患,最後卻還能柳暗花明,撥雲見日。多元豐饒始見其堅韌!也因此,我們期望這份書單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呈現這一特色。換言之,這份書單所要做的,絕非想要甄別「誰才是台灣人?什麼才是台灣?」而是企望說明「這也是台灣人,這些都是台灣!」此所以書單作者有外國人有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有老有少有男女生者死者;內容則自然生態文學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傳記旅遊無所不包了。

第三、「多元而豐饒」固然是台灣最大特色,我們卻也不能不承認,由於意識型態的衝突、經濟掛帥的發展策略,台灣的多元與豐饒——無論自然生態或人文景觀——都面臨日漸萎縮的危機。追溯這一危機的根源,則在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都缺乏一種「同情的理解」。這一「同情的理解」恰恰正是「人權」兩字的最根本詮釋:「因為我不想被這樣,所以我也不會對別人這樣。」也因此,我們特別將基金會所出版的《人權之路》列為首要的「種子書」,希望由它帶領其它書籍落地生根,讓更寬廣的人權理念在年輕朋友的內心裡萌芽成長。

有人曾問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H. Mallory):為何不計代價,一定要去攀爬聖母峰?他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同樣地,「因為台灣在這裡」,所以我們勇敢地開列了這樣一份充滿「主觀的偏見」的書單。同時相信,書單的開列、活動的開展便是對話的開始,透過對話,經由書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將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從而繼續開放出更多元而豐饒的花朵出來。美麗之島自將更加美麗!


http://blog.chinatimes.com/whoami/archive/2010/03/15/478978.html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如何貼上[活動貼紙]?

本活動的貼紙,貼出來效果如下:
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語法很簡單,把下面這一串木星文字 [copy] 起來,[貼]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要呈現的地方,就可以了。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2010readTaiwan/go" title="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img src="http://stickeraction.com/2010readTaiwan/sticker/" alt="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border="0" /></a>



如果覺得貼紙太大張了,不符合版面的配置,怎麼辦?
其實也不難,換來使用下面這一串木星文就可以了。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2010readTaiwan/go" title="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img src="http://stickeraction.com/2010readTaiwan/sticker/" alt="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border="0" width="90" /></a>


2010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如果這2個SIZE,還是不合適怎麼辦?那很簡單,只要調整上面那段的 width="90"
把 90 改成可以跟畫面配合的寬度即可。
不難吧~~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49《孽子》



《孽子》

《孽子》,白先勇〈允晨文化,1992〉

《孽子》是白先勇最著名的小說,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同志小說之一。小說主題是一群社會邊緣的少年以新公園為活動核心的愛情和友情。故事背景設於1970年代的台北,不但訴說了刻骨銘心的愛情和不為社會包容的絕望,也細膩呈現當時台北各階層的生活樣貌、飲食與都市空間經驗。當男主角悽惶地在台北漫遊,躲避警察騷擾,四處尋覓可安歇的角落時,我們彷彿也跟著他,看見了當年的台北。

──柯裕棻/推薦

48 《頭家娘》



《頭家娘》

《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高承恕 (聯經,1999)

這是一本理解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特殊小書,因為它呈現的是一種特殊的風貌:理性化的經濟組織和過程背後,有一個剽悍又溫柔的女人世界。

嚴格說來,台灣是靠上個世紀一九六○年代之後的加工出口經濟,慢慢地取得了經濟的自主,進而建立了國際間的自信。在這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裡,為數好幾萬家的中小企業是主力,這批老闆們白手起家、提著○○七手提箱全球接單,因而被看作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英雄」。然而,八○年代由東海大學社會系高承恕教授和其學生們所作的研究卻發現,許多老闆的太太(也就是「頭家娘」)不論是在企業的資金供給、社會網絡或經營管理上都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所謂的台灣奇蹟,其實有著台灣特色的「女性貢獻」於其中。

對家中曾是中小企業的台灣年輕世代而言,這也是一本了解「家族史」的指引書,原來那曾經有過的壓力、奮鬥和痛苦、喜悅都不單僅由我們個人獨自承擔,而是社會所共有的。

──詹偉雄/推薦

47《蕃薯人的故事》



《蕃薯人的故事》

《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 聯經, 1998)

媽媽湖北人,爸爸台灣人,戰後從北京返台,張光直以一種似客又主的少年眼光,細膩查覺政權更換在小鄉鎮的具體顯影。穿越戰後初期短暫的自由,他被一九四九年的逆流所噬,淪為思想有問題的學生,關進監獄。此書薄薄,不像一般回憶錄長篇巨幅,專寫戰後初期的受迫經驗。或許因作者是知名國際的人類學家,受了苦,寫來卻沒有一點眼淚,平靜回憶著事實,反而讓出更多思索與激盪的空間。

──陳柔縉/推薦

46《餘生》



《餘生》

《餘生》,舞鶴(麥田,2000)

2004年舞鶴受邀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參與文學討論會,與會的美國人問他,你在台灣的讀者有多少人?舞鶴當場說,兩三千人吧!那個問話的美國人看來非常錯諤,也許是,無法理解舞鶴口中說出的數字。

會後,有人再次確問:「你怎麼說讀者只有兩三千人?」

「我的讀者為什麼不是兩三千人?如果我的小說一刷有三千本,賣了好幾年,連第一刷都沒賣完,我可以說我的讀者有五萬十萬人嗎?」

2010年,距離《餘生》初版一刷整整十年,這個數字變成一萬,不,還不到一萬。

一本可列入台灣近三四十年來最重要著作的《餘生》,曾經讀過的不到一萬人,該困惑的是台灣的讀者,而不是那個問話的美國人。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推薦

45《蝶道》



《蝶道》

《蝶道》,吳明益(二魚文化,2003)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的「六識」書寫,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角度切入,在蝶類觀察中,發想人類內在與外在活動,相應而成的情境。下半卷「行書」則是島嶼行旅,觀察台灣蝶類的第一現場,探討不同族群面對自然,在台灣島上交雜留下的歷史遺痕。台灣自然書寫者長期面臨文學性與自然觀察間分寸拿捏的問題,作者輕易地跨越了此一難度,以嫻熟的西方科學見識,進行一次細緻而龐大的本土自然論述。

──劉克襄/推薦

44《臺灣重遊》



《臺灣重遊》

《臺灣重遊》,作者:舒國治/繪者:鄭在東〈大塊文化,2008〉

舒國治的觀察力和文字功夫已經是有口皆碑了,而鄭在東的畫中蘊含深沉原力,是近年來極受國際矚目的畫家。這本《台灣重遊》結合舒國治的文和鄭在東的畫,以台灣各地的地景或生活風俗為表現主題,呈顯出相當不落俗套的台灣印象。如此視角寫台灣,如此畫風畫台灣,均是以往未曾見的視野。由於是舊書重刊,因而書中仍存有老台灣那種鄉野草根的踏實氣味,以及小城市悠緩的世俗生活紋理,讀來令人格外懷念。

──柯裕棻/推薦

43《臺灣味道》



《臺灣味道》

《臺灣味道》,作者:焦桐/繪者:李蕭錕(二魚文化,2009)

「台灣經驗」絕對不是抽象的,你只要動身走到街市中,享用一頓台灣小吃就知道了。在地的新鮮食材,搭配店老闆家傳數代的烹飪方法,構成了小吃的飲食風味,只消吃上兩口,成長童年的記憶便紛杳而來,歷史事件、個人遭遇、時代轉折、經濟動盪……,總會和某些飲食經驗糾纏不清──因為「味道」是最難忘卻的記憶。

詩人焦桐近年來以「台灣飲食」為志業,除了糾集美食家、以米其林指南的方法出版「餐館評鑑」,也同時以身作則書寫「美食文學」,這本〈台灣味道〉以鄰里街巷間最常見的台灣小吃為出發點,考究歷史淵源與烹調義理,間或詳解某些食材甘味之正道,讀來香味四溢,讀者閱讀,自然難免也會因此進入時光走廊,無端地勾勒起一些「台灣經驗」來……。

──詹偉雄/推薦

42《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作者:馬偕/譯者:林晚生(前衛,2007)

這是馬偕醫生的筆記、日記和宣教報告整理而成的紀事,英文原書出版於1895年。早年的中文譯名為《台灣遙寄》,這本《福爾摩沙紀事》是重新翻譯整理的新版本。由於原書是為英文讀者而寫,書中有大量的生物學和人類學式的考察,所以描述便極其可能的詳細。此書對當年台灣的動植物生態、地理水文、原住民和漢人生活習慣都有翔實的紀錄,同時也有馬偕醫生坦白真誠的祈禱和辛苦傳教的經過。這是理解十九世紀末期北台灣風俗民情最容易也最清楚的作品。

──柯裕棻/推薦

41《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行人,2008)

這本書的封面書腰上,是這麼寫著:「今年最好看的學術鉅作」,放眼2009年的各個賣書廣告中,這句話大概是「最接近真實的書腰廣告」了。

長久以來,台灣學術書與大眾閱讀市場涇渭分明,一方面是學者的研究與社會脫節,為了完成國科會規定的表定「升等」流程,學者多半專攻冷僻的學術角落陣地,在防禦中步步推進,其具體的實踐,便是一篇篇幾乎沒有讀者的論文;另一方面,在學院成規的折磨下,學者逐漸失去熱情,寫作變成公事公辦,學術書中該有的睿智知性和深邃感性,逐漸地磨損殆盡。

還好,台大社會系年輕的副教授藍佩嘉,創造了例外。《跨國灰姑娘》讓台灣讀者深入身邊東南亞幫傭們的心靈世界,並且透過她們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未必明白的「作為雇主的自己」。同時,它也展現了冷靜知識的魅力,指明了個人痛苦、困境的根源,是如何深埋在社會之中。
因而,它是一本讓人重燃多重希望的書──對於人、對於社會、對於知識、對於書。

──詹偉雄/推薦

40《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



《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

《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等(群學,2008)

這是為紀念台灣解嚴廿年而出版的論文集,全書由十六篇社會學論文組成,涵括面向甚廣,從認同政治、經濟發展、移民政策、環保運動、社會運動、宗教文化到健保制度,均有深入的分析。每一篇論文都明確地以「生活在台灣」的實際經驗作為研究主題,因此全書相當踏實地呈現台灣的社會結構狀況與問題癥結所在。如同多元文化的精神,這些從各個不同視野相互參照的文章不約而同指向一個共同的期待:打造一個更平等更公平的自由社會。

──柯裕棻/推薦

39《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印刻,2002)

眷村,1949年之後,漂浮在台灣地圖上的孤島,如今已皆散去的竹籬笆裡的春天。眷村被土地包圍,眷村也在滲透土地。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感嘆他們飄零消逝,卻也證明「落紅並非無情物,化做春泥還護花」,來自原鄉的眷村文化滲透進入台灣的土地,無論食衣住行育樂口語文字……都讓台灣的土壤更加多元豐饒,乃轉成「蕃薯不怕落土爛,只要子孫代代湠」矣!

──傅月庵/推薦

38《嫁妝一牛車》



《嫁妝一牛車》

《嫁妝一牛車》,王禎和(洪範,1993)

這本短篇小說集收錄王禎和從1960到1973年間的短篇作品,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這段經濟起飛時期的鄉下小人物。1966是他相當多產的一年,最知名的短篇「嫁妝一牛車」就是其中一篇。這些故事看似詼諧,主角乍看是丑角,但是細究其寓意,則他們可笑之處實在悲辛,那種阿Q樂觀的態度恰恰反應當時台灣社會力求現代化却在文化上感到極度困惑與自卑的時代。

──柯裕棻/推薦

37《黑熊手記》



《黑熊手記》

《黑熊手記》,黃美秀(商周,2002)

本書是一位女性動物學者長年在山區的田野調查紀錄。手記裡清楚地告知了,在資源有限下,尋找瀕臨保育動物台灣黑熊的艱苦過程。文中亦涉及諸多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自然保育的困難,還有作者在野外成長的心路歷程。透過作者清新質樸的文字,讀者更能進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跟隨其研究步伐,一窺台灣陡峭地理下壯麗的山脈景觀。 

──劉克襄/推薦

36 《無彩青春》



《無彩青春》

《無彩青春─蘇建和案十四年》,張娟芬(商周,2004)

無彩青春,青春無彩,但是否就黑白分明了呢?「無彩工」的青春,灰濛濛一片,誰也不知光明何在?三名無知少年,無故捲入一起慘絕人寰的命案。一、二、三審皆宣判死刑,三次非常上訴,五任法務部長拖延執行死刑,誰也沒把握真相是什麼?纏訟12年後,少年門獲判無罪,嫌疑卻難洗清,「司法不公」的說法,隱然可聞。到底法律能否實現人間正義、捍衛人權,讓生者含笑,死者瞑目?張娟芬生動描繪全案審判過程、荒謬的、無奈的、愁苦的、殘酷的無彩青春物語於是展現……。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殘酷兇案,鄰家男孩的悲劇,誰都應該關心!

──傅月庵/推薦

35《無花果》



《無花果》

《無花果》,吳濁流(草根,2007)

作家吳濁流生於110年前,這本自傳式的作品,仔細描述他成長的日本時代,及其兩端相連的不同時代,包括他聽來的清治和他親眼看見的國府時代。文采卓越,文字耐嚼,內容兼有理性與感性,細微和大要交織恰好,而身在時代裡,能做超越時代的推敲,更是難得。要瞭解台灣史,此書不可不讀。

──陳柔縉/推薦

34《野火集》



《野火集》

《野火集》,龍應台(圓神,1985)(時報,2005)

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從個人投書開始,發表社會批判性的文章,要求國家機器和體制改變。不想,竟意外地在解嚴時期前,成為推動整個社會改革的浪潮。《野火集》裡每篇文章的發表都引發市井小民的議論和矚目,字裡行間流露的感情更成為多數讀者的共同渴望。一九八五年底,本書結集出版時,遂形成一股燎原野火。

──劉克襄/推薦

33《莎喲娜啦.再見》



《莎喲娜啦.再見》

《莎喲娜啦.再見》,黃春明(聯合文學,2009年)

事情正在循環。一九七○的台灣,號稱「經濟起飛」,其實方自世界分工體系最下層掙扎往上爬。上層的日本人,除了把高污染多公害的產業轉移到美麗之島。更以台灣女性為魚肉,四處買春炫耀。黃春明用他的筆,寫下台灣人的無奈與屈辱,也寫下了純樸鄉土的人情與世故。30年後,台灣上了一層樓,起飛轉高舞,竟也像「經濟動物」,張牙舞爪到東南亞到中國買春打砲。這是被壓迫者的洩憤,還是台灣人的不知羞恥?好的小說像一面鏡子,照見了這塊土地的美,也不時提醒了人的惡。

──傅月庵/推薦

32《殺鬼》



《殺鬼》

《殺鬼》,甘耀明(寶瓶,2009)

山川大地來往子民皆有其靈,透過奔放的想像,遂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台灣傳說至1949年後幾近告終。1987年桎梏脫落,想像又起,再經20年的醞釀,遂成甘耀明這本書。6年級世代對台灣島嶼的極致想像,不僅是魔幻寫實,不僅是鄉野傳奇,更是重新被找了回來的台灣想像力。

──傅月庵/推薦

31 《將軍族》



《將軍族》

《將軍族》,陳映真( 洪範版, 2001)

故事描述一個大陸來台的退伍老兵,跟一個台灣女孩間的忘年之愛與殉情之死。主人公孤苦零丁,沒什麼學歷,在康樂隊擔任喇叭手,時而替婚喪喜慶吹奏樂曲。女孩出身貧苦人家,因生活所迫,被賣到私娼寮作妓女。故事一路發展下來,二個族群間的種種生活和文化隔閡,在兩個卑微人物身上竟消彌於無形。文本既濃烈反映了資本主義時代,台灣經濟困頓和農村凋蔽的狀態,更流露出作者濃郁的鄉土情懷和社會意識。

──劉克襄/推薦

30《討海人》



《討海人》

《討海人》,廖鴻基(晨星,1996)

作者以自己出海打魚的海洋經驗,創造了「海湧伯」這個老漁民的角色。如同大多數東海岸的漁民,老人大半輩子都在海上,在浪裡來去,和宿命搏鬥。經由此書,透過其質樸簡潔的文字,我們才見識到海洋的豐厚世界,更感受到海洋不可預知的詭異魅力。此書的問世亦如台灣海洋文學的重要視窗,點擊之後遂綻露出一個可能的廣大天地。

──劉克襄/推薦

29《真與美〈一〉》



《真與美〈一〉》

《真與美〈一〉》,東方白(前衛,2001)

自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大稻埕就是台灣人文明的火車頭,那裡既是台北與國際接觸的最前站,也是商販密集所在。富貴風流多,大稻埕的文化與時尚,具領風騷。作者東方白出身此地,又生於一九三八年,是一個還看過刺繡莊的大稻埕之子。回憶起大稻埕,其文字的步調活潑、表情豐富,夾在其中的台語一點兒也不尷尬,妙趣橫生。要探索大稻埕,此書彷如著名文學家親身在地導覽,讀來大呼過癮。未讀過這本回憶錄,最好不要說你去過大稻埕。

──陳柔縉/推薦

28《時光命題》



《時光命題》

《時光命題》,楊牧(洪範,1998)

台灣是個詩人島。從舊詩的年代到新詩的世紀,從瀛社櫟社南社到現代藍星創世紀龍族,新舊詩人們南北串連,酬唱不斷。那是鬱悶人生的抒發,更是現實人間的純化。從「葉珊」到「楊牧」,他不停地寫著,寫過去寫現在寫台灣寫海外寫吳鳳寫林沖寫花季裡年輪的傳說也寫有人涉事的星圖,於是都成了「時光命題」。楊牧,台灣最堅定不移的詩人。他的詩,讓你從台灣看得更高更遠更開闊!

──傅月庵/推薦

27《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呂紹理(麥田,2005)

本書是日治時期台灣參加的「博覽會」社會史研究,在經濟、傳播與休閒文化發展均有討論。日本治台五十一年間,臺灣參與島內外的博覽展示活動高達三百餘次,米、茶、糖、樟腦等因此成為國際知名的台灣「特產品」。同時,因博覽會而產生的旅遊活動也逐漸普及。

在博覽會中,作為殖民地的臺灣一再成為展示觀看的對象。本書探討博覽會展示系統與殖民政治的關係,並分析台灣如何理解殖民者所建構的形象,以及這種理解如何影響實體的台灣社會。

──柯裕棻/推薦

26《看見十九世紀台灣》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作者:費德廉/譯者:羅效德〈如果,2006〉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是一本由西方人的眼睛來看台灣的著作,只不過時間點挪前到了十九世紀。十四位作者大部分來自船堅炮利的殖民地國家,因而他們的眼光既有盲點,也有因距離而產生的洞見。

由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角度閱讀這本書,因為時間、空間、文化間距、凝視視角的差距,可以獲得一種特殊的「台灣理解」:我們透過這些老外的書寫重新「陌生化」熟悉的台灣,從而看見了我們自己向來習焉不察的盲點,以及由陌生而來、一種直面自然山林的美感悸動。另本書附贈台灣古地圖,是任何人都應買下的必備收藏。

──詹偉雄/推薦

25《昨夜雪深幾許》




《昨夜雪深幾許》

《昨夜雪深幾許》,陳芳明〈印刻,2008〉

此書是當代台灣文學與政治的人物紀事,而且是作者個人回憶的抒情散文,感性且犀利,書中提及的文學作家或是政治人物,都因而更生動更貼近了。本書的寫作方式是從作者自身的生命交會點切入時代背景,使得這本以政治和文學為主題的書沒有生硬的政治、艱澀的分析和激烈的口號,反而多了一份溫暖和親切。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感性且不失現實感的方式理解當代台灣文學和黨外政治。

──柯裕棻/推薦

24《奔跑的母親》



《奔跑的母親》

《奔跑的母親》,郭松棻(麥田,2002)

他是台灣前輩畫家叛逆的兒子,他是海外保釣運動的搴旗大將,他是台灣黑名單列名人物。他才氣縱橫,他,命途乖違。一生花果飄零,與故鄉緣薄情未了的台灣小說家代表作,講二二八、講遠方的母親、講星光燦爛的那一夜,講於無聲處聽驚雷的一九五○年代。寬廣的歷史視野,讓仇恨成了悲憫。「現在你在台北很難找到這樣燙手的心了。」人們這樣說著郭松棻。

──傅月庵/推薦

23《奇萊前書》



《奇萊前書》

《奇萊前書》,楊牧(洪範,2003)

楊牧的散文雅緻如詩,且又比詩多了更明確的童年回想和時代憂思。《奇萊前書》是早年三本散文的結集,如今看來,三本散文正好組成一本相當完整的前期個人自傳。書中寫東海岸壯闊的海洋和荒莽的山岳,也寫創作和求學的心路歷程。台灣東部山風海雨的浸潤養成楊牧綿密堅定的性格,他寫洶湧狂野的太平洋波濤,也寫風中款擺的椰子樹和曲折的心事。楊牧的文字不只是溫柔敦厚,在此書中我們看見蘊藏強大如烈日如海洋如山的感動能量。

──柯裕棻/推薦

22《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




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

《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從臺灣總督府到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蕭富隆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6)

本書的形式看起來很簡單,不過就是把同樣的問題,訪問了十一位老前輩,以問答呈現而已。但受訪者是平常很容易被忽略的縣市鄉鎮的基層公務員,又橫跨日治後期與國府時代,由他們來比較兩個時代的政府,角度特別。低階公務員憶往,沒有虛偽或粉飾的動機,答題樸素,加上許多回答與主流敘述不同,更值得傾聽。


──陳柔縉/推薦


21《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



《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

《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劉還月、陳柔森、李易蓉著〈原民,2001〉

幾百年前,平埔族還是台灣平原地區的主人,十八世紀因漢化而逐漸消失,但是,平埔的血液仍然留在多數台灣人的體內。本書提供許多自我追尋的方法,像是從祖居地的地名,若有「番」或「社」字,大約原是平埔人的聚落。清廷愛給平埔人改姓「潘」,因是傍「水」而居「番」,所以,台籍姓潘,多數可推測是平埔後代。本書也明列平埔人聚居的村里,可供對照,全書充滿著追索與發現自身根源的趣味。

──陳柔縉/推薦


14《台灣歷史圖說》





《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周婉窈(聯經,2010)

要從正規歷史學的角度來理解「台灣史」,這本〈台灣歷史圖說〉大概是最少爭議、最具反思性(因而不會有特定意識型態的價值貶抑和自我吹捧)、最關心歷史中行動者的行動意義與動機(因而具有文化感)、也最好看(圖片既多又動人)的一本書。
作者周婉窈是專攻台灣史的本土學者,相信是她土生土長的成長背景、嚴謹的學院歷程(1991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洗練的歷史書寫文體,讓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著喜悅與感激,光看看第十一章「台灣人的美學世界」,就足以讓人回味再三。

──詹偉雄/推薦

20《自由的滋味 彭明敏回憶錄》




《自由的滋味》

《自由的滋味 彭明敏回憶錄〈二○○九年增訂版〉》,彭明敏〈玉山社,2009〉

彭明敏和李登輝只差一歲,兩人教育背景相似,最後卻在某個時間點分奔。本書可看到一個六○年代的政治環境,以及台籍知識菁英如何被國民黨高層政治圈接納,成為台大政治系主任、聯合國中國代表團顧問,最後卻因主張自由,從上升的明日之星,墜地為囚犯,並秘密逃出黑籠般的島嶼。隨著書中一言一語,重新走過台灣來時路,能知今天的自由滋味,其中含著沉沉的苦。

──陳柔縉/推薦

19《老海人》


《老海人》

《老海人》,夏曼‧藍波安(印刻,2009)

小說裡有五篇環環相扣的故事。三位男主角都是現實社會的失敗者。在傳統和現代的夾縫中,失落地退回到蘭嶼,退回到大海邊,苟延殘喘地活著。以前,作者常在作品裡生動地描述海洋和人之間的靈性互動,這回作者對達悟族人的生活環境少了美化,面對外來商業消費和宗教信仰的入侵,更多的是,族群的文化失落,以及生活的迷惘。

──劉克襄/推薦



18《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回歸現實》

《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蕭阿勤(中研院社會所(群學經銷),2008)

台灣與中國之間不僅有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也有著從「對抗」到「擁抱」等不同態勢的文化認同爭議。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教授的〈回歸現實〉一書,嘗試勾勒一九七○年代一群台灣年輕世代的心智圖象,這群年輕人因為「退出聯合國」的外交挫敗,而感知到自身歸屬到一個更大的世代運命之中,透過「中國民族敘事」和「個人敘事」的連結,他們群起投身於政治性的行動。
〈回歸現實〉一書是台灣第一本由「敘事」的理論觀點進行經驗研究的著作,讀完本書,除了對台灣某段不受矚目的歷史有了嶄新認知,也會領略到掀起西方知識界「敘事之轉向」(Narrative Turn)的敘事理論,其串連「敘事-認同-行動」的某種特殊魅力。

──詹偉雄/推薦

17《吃朋友》



《吃朋友》

《吃朋友》,作者:簡媜、楊茂秀等∕故事.黃照美∕主廚.石憶∕整理(印刻,2008)

台灣人吃台灣菜。台灣菜跟台灣人一樣,從四面八方流向了這個地方。福州菜、江浙菜、閩南菜、客家菜……,何菜不台灣?八個朋友八次宴會八個故事,從日治、抗戰,一直到白色恐怖年代,邊吃邊聊,有吃擱有講,吃完成朋友。「那些貧苦無依的、那些受盡壓迫的、那些渴望自由的,全都可以到我這裡來……。」這就是我們台灣!

──傅月庵/推薦

16《田園之秋》



《田園之秋》


《田園之秋》 ,作者:陳冠學/繪者:何華仁(前衛,2007)



英國有《四季隨筆》,美國有《湖邊散記》,中國陶淵明歸去來兮,台灣幸有《田園之秋》,得堪比美。一名知識份子歸隱田園,朝雨鋤瓜夜讀書的日記體隨筆,講天地時序之美,說田園草木鳥獸之親,談風土人情之樸。陳冠學筆下,恬靜的台灣農村,已成為台灣人永遠的故鄉,香煙裊裊的心頭神龕。「一襲寒衣不用棉,秋高猶自草芊芊;雁來花豔蘆浦少,細雨村村噪暮蟬。」古人竹枝詞所寫,於是不虛!

──傅月庵/推薦



本書以日記體例寫成,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作者善於以民間博物的知識結合哲學思辨,闡述生活奧義。同時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透過南部台灣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更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諸多篇章皆蘊含了深層的人文思考和觀照,流露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

──劉克襄/推薦

15 《永遠的山》



《永遠的山》

《永遠的山》,陳列(玉山社,1998)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們有了台灣。台灣山拔地而起,百岳綿延不斷,遂成鑄成了故鄉堅硬的背脊。活在台灣,放眼四望,你總見得到山。陳列,有心人也。寫山寫樹寫雲海寫植物,從玉山到八通關,從秀姑坪到瓦拉米。筆下樸實無華,山林湧然而出。永遠的山,永遠的台灣。

──傅月庵/推薦